斯里蘭卡的獅子岩


獅子岩 Sigiriya,  
斯里蘭卡 Sri Lanka
Jinna 攝影

斯里蘭卡,前稱錫蘭,梨狀的島國,位於印度之南,面積比台灣大二倍,人口近两千萬,曾是個文明古國(獅子國)。我們坐着老舊的火車,顛簸於两側荒廢的田地上,不免會唏噓歎息。交通不便,道路不寬,「嘟嘟車」横行無道,苦了人民。然而,這一片山河的絕色美景,淳淳民風,也是人生難得幾回見!

斯國最負名的古蹟,莫過於「獅子岩」Sigiriya ,這座在密集森林中,高200米巨岩。考古學家在其週邊山洞中,追溯有5500年前原始人類活動的遺跡。

這裏曾是僧侶寺廟,直到公元五世紀,Kasyapa一世,弑父篡位,自立為王。其兄,合法王位承繼者,逃亡印度。為防犯兄長回國復仇,遷都於巨岩,建設皇宮、花園及城池。這些城池的設計和工程的執行,皆獲現代科學及工程極高的評價。入城門的两個獅子爪,更顯得莊嚴宏偉。

西及北面岩壁上,留下了公元五世紀的非宗教壁畫,描述當時皇朝的物資富庶和生活侈華。國王為自已打做一個如「天上宮殿」。 有趣的是,這個膽小的國王卻很有創意。他在山腰做了一面塗上白色亮漆並能反射的「鏡牆」,可以反射對面牆上的壁畫。其後此牆卻成了遊人刻字留言之所,記載了7-13世纪的遊人的所見所聞。

據留言說,壁畫滿滿的人物,共有500多個。留言也成為後人用於對斯國古文學之研究。然而,這「天上王國」在18年後被討伐,國王自盡,王朝滅亡。其後又曾一度成為寺廟。

如今,「獅子岩」已成為第八大世界文化遺產。一路上,遊人不斷。30元美金的入場票,還是人潮接踵而來,大家耐心排隊看古跡。遇上一些斯國「黄牛導遊」纏繞,更是掃興。

望斯國能於26年「內戰」後,重整國基,造福人民,使人民都能以這美麗家園而自豪,把她的美麗獻給世人。

請點看獅子岩

斯里蘭卡的微笑

今年過年,往斯里蘭卡避寒去。3O°C 的天氣,不乾不濕,脱下了一身寒衣。

這裏的人,很和氣,總是笑面迎人。男、女都可穿裙子,清涼自在。除了鲜艷的印度服裝外,白色也是他們喜愛的衣着顏色。尤其是一家人出遊禮佛,一身的白,赤着脚,手奉鮮花,很美。一次看到了一隊白衣老少,前頭領着鑼鼓手,後跟了一個村子的一人,把一捲紅布舉高高的,共同往舍利子塔走去。很熱鬧、卻很虔誠又有一次意外地捕捉到一位回教女士,全身藏在黑色中,只剩下眼睛從美容店面前走過

這土地上,佛教、回教、印教、天主教、基督教人民、和平共處。對外來人,也是報以微笑。不侈華的國度、善良的人民、還沒有被現代物質主義所汚染的土地,我們走了一次不一樣的旅行。

楊龍賦書法集


1.鍾紹京靈飛經 
   310 x 3600 mm 楷書(長卷)

2.李白夢天姥吟留别 
    340 x 1270mm 隸書(四條屏)


3.自敘詩一首
580 x 1190mm 草書(立軸)
4.凱旋飛
    250 x 1350mm 書(立軸)


喜見
楊龍賦書法集,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楊先生自敘詩有云 :
少小別井鬢已衰,炎涼世態甚徘徊。
韓帥曾受漂母黍,
劉帝幸獲李公培。
走遍天涯崎嶇路,歷經海角風雨臺。
於今遠離攖人網,樂夫天命復何悔。

精誠所致,金石為開。楊先生談到
無論何時何地,「始終筆墨隨身,抽閒臨習書法,歷數幾十寒暑,不覺旅途之寂寥,可見翰墨之魅力,亦頗足自怡矣。」

楊先生認為「書法猶如繪畫、音樂、舞蹈。起伏顿挫、黑白虛實、變化萬千,令人沈醉。」習書法「乃一種静態氣功,增進身心健康,修養個人氣質,養心養德,頗有颐養之功。」並寄望「各界人仕,青青學子,再度執筆,重臨墨池。令我國之書法藝術,繼往開來,再度發光發熱。」


內文節錄自楊龍賦書法集自序。

聖維克多山

聖維克多山 
La Montagne Sainte-Victoire, 1885
保羅·塞尚 Paul Cézanne(1839-1906)
油彩布本 73 x 92 cm 
美國 Barnes Foundation 收藏

生于法國南部的塞尚,初學法律,後轉向繪畫。他比狄加少五歲,比莫內大一歲。青年時代,也曾參與印象派畫展。然而,他在巴黎沒有得到如其他印象派畫家的光環,使他黯然離開巴黎,回到家鄉。孤寂奮鬥,埋頭苦幹中,終於為藝術開拓了一條新途徑,與梵谷、哥更並列同為後印象主義 Post Impressionism 三傑

塞尚在四十七歲那年,因繼承了父親的遺產而不需再為生計煩惱。在家鄉,用學習法律的規律及嚴謹,專心研習繪畫。他重覆畫着每一主題,如我們今次介绍的聖維克多山,共有六十多幅。塞尚不斷在嘗試,如何把印象派的鬆散,變成結實,如何把印象派的「刹那Moment」,變成永恒

I wanted to make out of Impressionism something solid and lasting like the art of the museums.
印象派藝術變堅固而持久,像博物館中的藝術一樣。(塞尚)

且看這塞尚畫
家鄉的山,與實際的山有很大的分别。山、石、樹、房子被幾何圖型分解了再被重新建造山與樹成為曲線與直線的結構。直線及水平綫,使畫面達到平衡沒有使用透視技巧,平舖的前中後景,做出了深度。綠及棕色的層次安排,建立了和諧。傳统的正確描述,已完全被抛棄了。然而,我們還是認得出這是聖维克多山。比起真實的山,多了一份塞尚真情的自白。

塞尚解放自然,是發生在1885,距今133年前。他為日後的立體派 (畢加索) 及抽象主義繪畫開拓了一大新的方向。畢
加索尊稱塞尚為「現代繪畫之父」,影響深遠。
Photo courtesy of Wikipedia


請點看塞尚作品選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