谿山行旅 (畫引子40)


谿山行旅(北宋)
范寬 (~950 - 1032)
巨碑式立軸/淺設色畫/絹本 206.3 x 103.3 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故宮正推出「鎮院三寶」:范寬「谿山行旅」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為保護古物,展期只有42天。

千年前宋朝山水畫真跡,「十年一遇」,機不可失。脆弱、退色鎮院三寶」,在玻璃隔屏後,微弱燈光中,展現眼前,感慨不已。觀者站立在「三寶」前,見証古跡,久久不願離去。


三寳中,想分享的是「谿山行旅」。數千年來,國畫多以卷軸形式出現,容易收藏,卻不易保存。欣賞者,拿著卷軸,從下而上(立輻),或從右向左(長卷)的掀開,在一收一放中,山水美景,一幕幕展開了。前景山腳巨石縱橫,小溪淌水。兩名行旅,一前一後,驅趕運貨的毛驢,緩緩前進。順著溪流往上看,中景峻密的樹林中,有挑擔行者,頭戴斗笠,正渡橋,前往山中寺廟。一段留白,像在雲霧飄渺中,聳立着佔據全圖三分之二的巨峯。壯濶的山峯,細流的飛瀑,峰巒渾厚,氣勢宏偉。全景靜中帶動,浩瀚謐靜大自然中,仿佛聽到流水聲、驢鈴聲、人、鳥聲,此上彼落范寬的出世與入世的思想,在畫中表露無遺。


「谿山行旅」構圖簡潔,筆法細緻,墨色濃厚,描繪生動。自創的「雨點皴」,畫出了山石的厚實。「范寬」二字的落款,隱藏在驢隊後方的樹林中。「詩堂」上有明朝董其昌的題字「谿山行旅」乃今藝術史學家,公認為范寬唯一之真跡。


「谿山行旅」,正是中國「全景」山水畫的典範。不同於西畫「焦點透視」,國畫用了「移動焦點」技巧寬纍積其山間所見所聞,以山疊山,樹樹,景景,全數置入畫中故宮展記:「雖非全然地模仿真境,但卻是通過對自然的靜觀與體悟,重新組織凝聚而成的理想山水典型。」


范寬 (~950 - 1032)

北宋畫家,生於五代末,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人。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記載:因為性情寬厚豁達,不拘成禮,嗜酒好求道,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


范寬早年師從荊浩及李成。長年隱居山中,擅於描繪家鄉雄闊壯美之山嶽,以「遠望不離坐外」,自成一家。生時已負名,北宋未,「宣和畫譜」記載,有收錄范寬畫作58件;書畫家米芾《畫史》記載,稱見過范寬真跡30件。范寬與關仝、李成並列為「北宋三大家」


北宋山水畫興起之背景

唐代亡五代十國 (906 - 979) 起,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政治紛亂,道家遁世之風,使范寬選擇隱居山野,回歸自然北宋 (960 - 1127 年) 立國,新儒家思想興起。宫廷畫宛設立,大型廣闊的山水,取代了唐以來以人為主,山水為次的局面,進而謀求重建國家的新秩序,與天地和諧共處的新宇宙觀。


中國山水畫始於隨朝,強調平遠、高遠、深遠。至宋朝,離開了「真實」山水的「理想山水」,在寬的年代,已登峯造極,後世莫及。

古今名人評論谿山行旅」
北宋畫評家劉道醇:「范寬以山水知名,為天下所重。……自古無法,創意自我,功期造化……李成之筆近視如千里之遠,范寬之筆遠望不離坐外。皆所謂造乎神者也。」

北宋名書畫家米芾:「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

北宋蘇軾:「微有俗氣」。

明書畫家董其昌:「宋畫第一」。

清書畫家王鐸: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韻雄邁允為古今第一」

民國徐悲鴻:「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谿山行旅圖》,大氣磅礡,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寫,無一敗筆,北宋人治藝之精,真令人傾倒。」

「三寶」前後相隔124年。其型式、風格,製作上,沒有很大的突破。「谿山行旅」,巨峰壁立,氣高勢昂,筆力老健,寫山真骨。以行旅隱喻天地之大,「人」只是天地之過客,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其敬重自然之謙卑、回歸與昇華,堪當「三寶」之冠。
感謝故宮辦展,並為「三寶特展」製造 8K 超高畫質影片,使我們得以一睹古畫中的鉅細靡遺然,驚喜中,若有所失。中國書畫固有型式,難以保存。這些家傳之寶,数百年來,也只是世代相傳,難得一見。歷代戰火連連,使本已脆弱水墨絹紙,嚴重受損而失真。更感嘆於北宋所開闢典型理想山水」,卻在歷代傳承中,重摹仿而乏創新,至清朝的四王,「理想山水」已是陳腔濫調,乏善可陳了!

請點看故宫精彩細緻的「鎮院三寶」影片。

快樂一號

快樂一號  Joy # 1
Jinna 2021 年作
油畫 90 x 90 cm

每一次提筆畫畫,都會想,畫具象還是抽象?新作「快樂一號」,作畫的心情是快樂的。


「抽象」,很明顯,是把可辨識的「具體形象」,如山、水、人、物,抽走了。畫家或觀者,不再為已具意義的形象分心,把自己從已知的世界中釋放,走入無知、無物、無是、無非、無預設的境界中。「抽象」留給畫家一個很大的創作領域,留給觀眾一個很大的暇想空間。這是一個多大的發現呀!


「抽象藝術」的出現,顛覆了藝術的一切原理,使畫家可以毫無約束,唯心所欲,天馬行空腦袋裏想畫的,開始與終結的成果,可以完全不同。這種邊想邊畫的過程很耐人尋味。畫家在隨性中,那裡不夠,那裡太多。起、收、放、停,如何拿揑?生動、庸俗,美與醜如何定奪?可見好的「抽象畫」比「具像畫」難畫多了。


抽象畫的展演

距今32,000 年前,法國南部 Chauvet 山洞中,發現原始人的壁畫。古早人類,已開始畫「抽象畫」了。

第一幅疑似的抽象畫:特納 Turner (1775- 1851)

1843年,英國著名風景畫家,特納作品。

取名:光與色(歌德理論)- 洪水過後的早晨,摩西正在寫「創世紀」。畫名好長,畫家努力的解釋着,自己的構思。

「我我看到的,而不是我知道的。」

「我畫畫不是為了讓人們理解我,而是表達我想要呈現的場景。


第一幅確實的抽象畫:康定斯基 Kandinsky (1866 - 1944)

1910年,「哥薩克」,俄裔法籍畫家及美術理論家,康定斯基作品。
「藝術沒有必然的樣子,因為它是自由的。」
「世界越可怕……藝術越抽象。」
來自內在需要,源於靈魂。」
哥薩克」是俄羅斯騎兵,依稀看到右側三個執槍的兵。畫家很隨性的,通過具有不同象徵意義色與線,此起彼落,異中存和,代表着不同的心靈狀態他的畫,不能言諭,只能意會。他開創了劃時代的「抽象藝術」,給人無限的自由、無窮的想像。「哥薩克」,是冒險家、自由人。畫家在抽思念中,找尋自我。

第一幅徹底的抽象畫: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1872 - 1944)
1921年,「紅黃黑灰藍構圖」,荷蘭畫家蒙德里安作品。
我想盡所能去接近物體的最真實面,故我把一切型象都抽掉,直達物體的最基本面」
荷蘭蒙德里安創 「新風格 De Stijl 」運動,用水平和垂直綫、三原色(紅、黃、藍)+黑白色、幾何圖形,完成這幅抽象畫。「象」被徹底的遺忘了。

第一位知名的華裔抽象畫家:趙無極(1921-2013)
1985年,「1985年6月至10月」,趙無極作品。
「藝術家最好的鏡子是對自己忠實。要反省一下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沒有說謊話,有沒有取媚、討好人,這點很重要。你們要走哪條路,就自己走,用不著別人來告訴你。」
趙無極的「抽象畫」,名字、意義都沒有了。2018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以5.1億港幣(約20億台幣) 成交。值不值?就看每個觀者心中的那把尺了。

「美」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唯心的,沒有方程式。對「美」的渴望,卻是身為人類,最大特質之一。看「抽象畫」的人,倒可以很輕鬆的,用自已的角度去欣賞。抽象畫沒有答案,倒是說「看不懂」或「我也會畫」,而未能嘗到抽象畫的箇中趣味,有點可惜。在我的畫展室裡,每張畫都有標籤,請觀者用紅點,貼在自己喜歡的畫上。發現喜歡「抽象畫」的比較多,而且每個人看到意向都不同,很有意思。

點選趙無極作品,您看到什麼?

創世紀 (畫引子39)

創世紀 Genesis (1508-1512)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475-1564)
梵帝岡西斯汀教堂天頂濕壁畫
Sistine Chapel Painting

37歲的米開蘭基羅,受教皇朱利葉斯二世之委託,繪製了梵帝岡西斯汀教堂,天頂濕壁畫。
壁畫中央,共描繪了九個舊約聖經「創世紀」的場景,從創世主創造天地及原祖開始,直到原祖陷入罪惡,受到大洪水的懲罰,及人類悔改的故事畫的四邊,畫有七位舊約先知、五位古希臘神話中的女先知,和其他的聖經故事。這些先知,都預言了救世主的誕生宗教畫參雜了古希臘神話,反應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對古文明的嚮往,也反應了米開蘭基羅,不喜歡按理出牌的個性。

畫家以基督教義為本,潻加了自己豐富想像力,使聖經故事,變得色彩鮮明,生動活潑,充滿戲劇張力。他的人物,深受希臘及羅馬雕刻影響,豐滿結實,男女都充滿陽剛之氣。赤身裸體,用在宗教畫上,是可接受的。
米開蘭基羅認為自己是雕刻家,在相當不情願下,接受了教皇委託,作了創世紀」。歷經四年,打了無數草稿,獨自站在20米高空中,完成三百多個人物的壁畫他以才氣、雄心和毅力,完成了這千古不朽之作,一時聲名大噪,如日中天。

濕壁畫製作:
1. 牆壁上,先抹數層石灰漿
2. 在倒數第二層,製作草圖,勾出圖形。
3. 上最後一層石灰漿。
4. 用研磨好的乾顏料趁石灰漿未乾前作畫,故畫家的動作,必須準。

我們難以想像,這項工作,何其艱辛。畫家既不能停頓、也不能假手他人,吊着脖子,獨自完成這 560 平米的畫作。事後他為他並不太滿意的作品,深感後悔的說 : 我不在對的角色上,我不是一個畫家。」

最後審判
「創世紀」完成後25年,米開蘭基羅再受教廷之邀,在祭壇的背後,作了14 x12米的「最後審判」(下圖),描繪聖經默示錄所載,基督再臨,審判生者死者的情景。

畫共有三百多個人物,其中男性都是全裸。也許是米開蘭基羅我行我素的個性,得罪了一些權貴。這次全裸事件,引發衛道者的質難,教堂遂命在裸體上加畫了遮蓋。有趣的是,米開蘭基羅自己歪曲的臉,也出現在畫中。畫家怪異的小動作,在在表現他不接受完全被支配的頑強個性。

米開朗基羅 (1475-1564)
米開朗基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知名的雕塑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天資聰慧,出生逢時,生長在充滿藝術活力的佛羅倫薩城 13歲,師從壁畫名師學習,才華出眾。14歲,獲當地著名藝術贊助人,羅倫佐美第賞識及栽培,讓他跟隨當時著名雕塑家學習,成為一個雕塑家。23歲,受命於法國紅衣主教,完成「哀悼基督」巨作,一舉成名。
請看拙文: https://jinnaart.blogspot.com/2018/05/pieta.html
26歲,完成巨大的「大衛」大理石雕像,使舊約聖經中,年輕英勇大衛,完美呈現。比較起來,他的3d像,典雅細緻,比起他的2d繪畫,的確更勝一籌。

美是淨化多餘的東西。

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天使,我一直雕刻着,直到我讓他自由。

完美不是小事,而是由小事組成的。

如果人們知道,我為了達成作品精湛完美,付出了多少心血,那未,看起來這事就不會那麼美妙了。

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最大的危險,不是我們的目標太高而錯過它,而是目標太低而得到

沒有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是完成的。

文藝復興歷史背景
經濟繁榮:  地中海一帶的通商貿易,給沿海的城市,帶動了經濟繁榮。佛羅倫成為金融中心,成就了新貴族階級的崛起。其中米第其家族,積極栽培藝術家,推動文藝復興。在教廷及權貴的相爭委託下,當時的藝術家,集各種才藝於一身,人才鼎盛。

古文明熱潮: 1453年, 拜占庭帝國徹底瓦解,他們的希臘語文學手稿及造詣,隨流亡學者帶入南歐,引發了一股研習希臘及羅馬古文化熱潮,開展了文藝復興時期。他們借鑑古文化的創新思考,推出以理性為依據的革新,使科學及文藝,都得到空前的發展。

人文主義:  黑暗的中世紀 (476-1492) 終結,百廢待舉。人民嚮往新的開始,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抬頭。完美人體表現藝術,取代了古板的中古藝術

義大利藝復興三傑:
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都是同時代的知名畫家,皆因天時地利,加上才華出眾,成為當代天之驕子。他們互相認識,也常常互相較勁。達文西的深奧之情,米開蘭基羅的陽剛之氣,拉菲爾的秀美之風,創造了文藝復興的盛世。英雄與時勢,缺一不可。

米開朗基羅,天生好手,少年得寵,受教廷器重,委托源源不絕活到88歲高壽,留下作品甚豐。然他個性弧怪,脾氣暴躁,一生未婚,把自己奉獻給藝術,在雕塑、繪畫、詩文上,成就非凡。創出劃時代的宗教作品,䇄今仍展現於各大教堂中,永垂不朽。

點看以下影片,我們可以隨心細賞西斯汀教堂之壁畫,不用歪着頭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