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南行:麗江古城

(圖1)
貴高原上,一聚居著納西族。明洪武年間,西族首領歸附中原,被賜姓「木」,封授為「土司」,成為可世的邊疆領主歷經元明请三代,「土司」共傳22世(共470年)一直保守着西文化。1922年,在此旅居27美探險家洛克西文化經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介紹给西方國家。1996麗江發生地震古城重新修復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迅速發展成為雲南熱門之旅遊景點。


(圖2)
在麗江古城內的「木府」(圖1),遇見兩位正在等待去表演的納西族奶奶(圖2)穿著她們的民俗服裝,笑容滿臉

(圖3)
納西族服裝背面,很特別(圖3)。納西族婦女很勤勞,當男人們都在茶馬古道上,奔走他鄉時,婦女們就要撐起家、田裏的工作。她們披上護暖的「七星羊披披肩,披星戴月,朝出晚歸,守護家園。

(圖4)
古城內「三眼井」,佈置了銅雕婦女像,身披著七星羊披在洗衣服

(圖5)
「洛克故居」陳列室展示圖片中,也有清楚的介紹了當時納西族婦女的服裝,老祖宗的傳統,依然傳承下來,沒有流失。

(圖6)
古城廣場載歌載舞納西族婦女苦日子不再,麗江天天遊人不絕,爭相來看納西文明

(圖7)
納西民族很早就有自己的文字了。洛克故居陳列當時族人用納西文字寫的「東巴經」

(圖8
納西文字宛如圖畫,在古鎮內處可見(圖8-10
(圖9)
(圖10)

白沙古鎮內尚存唐宋古壁畫,城內巷弄牆上,也看到很多壁畫(圖11-15
(圖11)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比起其他的少數民族,納西族沒有完全被漢化處處展示著自已豐厚文化與藝術色彩,很值得一遊。

雲南行:沙溪古鎮(三)

沙溪古鎮裹的興教寺,始建於明永樂13年(1415年)。寺內經常舉辦「洞經古樂」演奏。「洞經古樂」乃融合古代宗教音樂、宫廷音樂、白族吹吹腔及民間小調,由六位60歲以上的樂師,演出自南昭國傳承下來的古樂。曲調優美,雅俗共賞,只可惜知音寥寥 (圖1)。 樂師多是白族人,拉二胡的何紹祖老師(圖2)在演奏後與我們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並獲贈詩「咏沙溪」(圖3)。白族傳承了漢族文化,從建築、文學、及音樂上都可見一斑。白族人的熱情待客,使遊人賓至如歸。
(圖1)
(圖2)
(圖3)
四方街上的商舖不多,倒也清靜。我們選擇了11月來,正是淡季,客棧都空着,遊人稀少。「古道客棧」林老闆來自台湾,因旅遊愛上這裡,竟租下了客棧經營,由客人變成歸人。他鄉遇同鄉,喝茶後,便帶着我們去逛每週五的集市。克苦耐勞的村民,買賣着自家種的果菜,交易熱絡,活像馬幫的年代。
(圖4)
晚上,「守望」民宿女主人趙艳蘭女士,為我們做飯。獨自帶着孩子的她,租下了民宿,已經營了八年。母子相倚,養着小狗「一修」(圖5)。她說,他們來自昆明,做民宿雖賺不了多少錢,生活倒是清靜自在。鎮上的人很好,平日也不用鎖門,母子都很喜歡。
(圖5)
晚餐後去廣場看白族歌舞表演,也與他們一起共舞。 (圖6)
沙溪古鎮,留住了古代人的足蹟,留住現代人的腳步,使不同時代、同樣心情的人,馬蹄達達,流連忘返。 
在山河歲月的鄉愁裡  
我是個歸人  
不是過客
(見上期Ha-r-bin詞)

雲南行:沙溪古鎮(二)



過沙溪

霜降後
斜陽古巷  
蹄聲達達  
踏過唐宋明清
踏過玉津半月橋  
越東寨門樓
四方街頭
市聲已遠
寂寞舊戲台  
空對古寺梵音
青燈冷
曲散邯鄲
打馬出南門  
遥指馬坪關

蹄聲達達  
在山河歲月的鄉愁裡  
我是個歸人  
不是過客

 (文、圖 : Ha-r-bin)

雲南行:沙溪古鎮(一)

沙溪古鎮是被譽為最原汁原味的「茶馬古道」重鎮。由於地理位址偏遠,一直沒有被關注,逃過戰亂,也一直沒有被發掘成為旅遊景點,因而保留了相當完整的昔日面貌。在一個瑞士專業基金幫助規劃下,古鎮有幸,維持低調,原味,古僕,不像大理與麗江等古城,漸漸消失於現代文明中。同來的昆明向先生嘆息道,昔日的昆明古城,全被拆了,難得在沙溪復見舊城風光,回味無窮。 

城門之外,景色優美,綠柳依依,泉水淙淙 (圖1)。弯弯的拱橋下,有一驛站,寫道「沙溪古鎮馬幫」(圖2)。馬伕们都擁有自己的馬,依排班輪着接客。趙八寿拉着他的白龍與小黑馬,帶我們走向古鎮外二公里的華龍古村去。村上冷落荒凉,只見觀望亭內閒坐着爺爺奶奶,帶着孫女,一片人去留空,這就是八寿的家。他還是很感恩地說,能回老家拉馬比在浙江打工好。多虧沙溪旅遊興起,使他可以回家,陪老伴小。 
圖1 
圖2
圖3
入東寨門(圖3),便是雲南唯一倖存的古市集「寺登四方街」。這連接西藏及南亞,進行以茶、鹽的交易場所,有完整的戲台(圖4)、寺廟(圖5)、客棧、店舖(圖6)。為保存這段歷史,市集上增設了「茶馬古道研究中心」及「研習所」。所內一隻用木片做成的現代古馬,相當別緻(圖7) ; 還有一些大型的火鍋等器皿、衣物、圖片、書籍(圖8)等等,都展示了昔日馬幫曾經在此地集散,所遺留的足蹟和史實。
圖4
圖5
圖6
圖7
圖8

雲南行: 大理古城

雲南行已走了半個多月,一路上,隨意而行,仔細品味。離開昆明,來到大理古城。蒼山、洱海,盡入眼簾。這聞名已久的古都,確實擁有其獨特的人文氣色,足使中外遊子,趨之若鶩,尋找那已被世人遺忘的古文明。

(一​)古遠的歷史遺跡:
1.大理古城:
傍晚時份,我們來到了大理古城南門。只見金璧輝煌的城門,宏偉耀眼。城門建於明洪武15年(1382年),帶着悠久歷史的豐姿,楼頂上有「文獻名邦」, 意指大理人才輩出,典籍厚藏。拱門上有郭若沫「大理」題字。「大理」是國號,意為「大治大理,富國興邦」之意。大理城曾是南詔國(738-902年)及大理國(937-1094,1096-1253)首都。城門前,站滿了來自國外國內的遊客,舉起手機,爭相留影。城內擠滿了過多的商店及遊客,昔日古城,巳被高度商業化、有點可惜。

2.祟聖寺三塔:
崇聖寺曾是南詔國、大理國的皇家寺廟,金庸「天龍八步」中的天龍寺。大理國22個皇帝中,曾有9位,到此出家為僧。寺廟曾毁重建,但其三塔已有千年歷史,幾經戰亂,不曾受損。三塔之中為千尋塔,高42米,是典型唐代建築中上承之作。两側小塔建於大理國年代,相當於宋朝。两塔看來都有向中間千層塔傾斜,卻從未倒塌。「永鎮山川」四字,刻於明朝,立於主塔台基。三塔永鎮大理山川,成為大理城的重要標誌。 

(二)清秀的大理民居:
大理為白族自治州,三人之中,便有一白族人。自古以來務農的白族,其民居雖有來自中原風格的影響,卻又自成一家,創造出獨特黑白為主的白族民居。飛檐串角的黑屋瓦,襯托白色粉墻。牆上的中國圖騰、繪畫和題字,雖非名家之作,用心可鍳,使建築物平添一層文人風韻,秀麗清新。白族人很着重他們的房屋建築,一絲不句的承傳下來,守護着他們的家園精神。

(​三)純樸的白族民
白族人的纯樸與温良,也感動了許​多遊子,停下脚步,分享這一片美善的山河。洲古鎮的趙奶奶坐在市集中,親自縫製嬰兒鞋,承傳已被遗忘的手藝,鞋底繡有「一生平安」,為遊人祈福。

時代的進步,似乎對鎮裡的人不曾有什麽影響。滿城的遊客,也沒有打擾他們的生活。「保護世界遺產,守護精神家園」,大理人守着他們珍貴的擁有,也許就是我們最仰慕、最珍惜,而願意千里來訪的一大因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