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古鎮裹的興教寺,始建於明永樂13年(1415年)。寺內經常舉辦「洞經古樂」演奏。「洞經古樂」乃融合古代宗教音樂、宫廷音樂、白族吹吹腔及民間小調,由六位60歲以上的樂師,演出自南昭國傳承下來的古樂。曲調優美,雅俗共賞,只可惜知音寥寥 (圖1)。 樂師多是白族人,拉二胡的何紹祖老師(圖2)在演奏後與我們交談甚歡,一見如故,並獲贈詩「咏沙溪」(圖3)。白族傳承了漢族文化,從建築、文學、及音樂上都可見一斑。白族人的熱情待客,使遊人賓至如歸。
(圖1)
(圖2)
(圖3)
四方街上的商舖不多,倒也清靜。我們選擇了11月來,正是淡季,客棧都空着,遊人稀少。「古道客棧」林老闆來自台湾,因旅遊愛上這裡,竟租下了客棧經營,由客人變成歸人。他鄉遇同鄉,喝茶後,便帶着我們去逛每週五的集市。克苦耐勞的村民,買賣着自家種的果菜,交易熱絡,活像馬幫的年代。
(圖4)
晚上,「守望」民宿女主人趙艳蘭女士,為我們做飯。獨自帶着孩子的她,租下了民宿,已經營了八年。母子相倚,養着小狗「一修」(圖5)。她說,他們來自昆明,做民宿雖賺不了多少錢,生活倒是清靜自在。鎮上的人很好,平日也不用鎖門,母子都很喜歡。
(圖5)
晚餐後去廣場看白族歌舞表演,也與他們一起共舞。 (圖6)
沙溪古鎮,留住了古代人的足蹟,留住現代人的腳步,使不同時代、同樣心情的人,馬蹄達達,流連忘返。
在山河歲月的鄉愁裡
我是個歸人
不是過客
(見上期Ha-r-bin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