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加冕禮 (畫引子 18)


拿破崙加冕禮 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1807
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 Louis David 1748 - 1825
油畫 621 x 979 cm 
羅浮宮藏

畫寛9米、高6米,共畫了150多個人物,盛裝登場,參加35歲的拿破崙為約瑟芬皇后加冕大典。原本教皇為皇帝加冕的主題被刪改了,因為教皇為帝后傅油祝聖後,拿破崙就取了冠,為自己戴上,再為皇后加冕,此舉表明他是君權神授之王,不受羅馬教廷的管制典禮在巴黎聖母院舉行,挑高的教堂中,光綫聚集在皇室與大臣們,清晰得可以一一辨識。焦點人物,皇帝及皇后,聖潔溫良,神情自若;教皇愁困坐著,做了降福的手勢;右邊的公主們表示了愛慕之情,其餘人物表情肅然。二樓觀禮臺原本缺席皇母,事後奉王命增添入畫。此外,畫家也畫了自己,在樓包廂為盛典作見証。

1805的大,皇帝委託大衛製作。大衛戴着一個學生,於1808年完成。1810 在沙龍展後,1819入皇家博物館,1889入羅浮宮。畫中皇帝與皇后,五年後離婚。年後,敗北皇帝及大衛被放逐。物非,留下這幅歷史見証畫,揚溢著英雄式的新古典風,卻永存不朽。

路易.大衛:活躍於法國大革命前後,新古典主義之代表人物/生於巴黎,16歲跟隨古典畫派老師學畫/26歲獲羅馬大獎/41歲參與法國大革命,繪制革命畫,反對腐敗王朝/革命失敗,被關進監獄,痛定思痛,從新出發/49歲知遇於拿破崙,拿破崙即位後被任命為首席宮廷畫師/67歲,受拿破崙敗北牽連,逃亡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77歲客死異鄉。

繪畫構思的過程中,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比構思本身更重要。

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18世紀,龐貝古城的重新發掘和出土,引發一股崇尚希臘和羅馬古文明的熱潮,應用古典元素,賦與新時代意義。運動自羅馬迅速擴展全歐洲,影響建築、藝術、音樂文學戲劇服飾、傢具、擺飾等。
新古典主義藝術:
1. 追求: 脫去洛可可的浮華,尋找古文明理性簡樸明晰和永恒的價值
2. 特徵: 均衡的構圖,聚光的氛圍,光滑的筆觸,簡樸的色調,清晰的造型,细緻的描寫,完美的要求。
3. 風格: 以文藝復興前輩為師,卻比前輩更強調理性秩序的控制
4. 題: 取材自古文明,英雄、宣揚正義與完美,以教育民眾。
5. 典型作品: 大衛39歲名作〈蘇格拉底之死〉,燃點了法國大革命。
大衛(1748-1828) & 拿破崙(1769-1821)
兩個狂熱古文明仰慕者,積極以古典的正直精神,來說服人們認同拿破崙稱帝的正當性。大衛用新古典藝術成功地建立了拿破崙新英雄的型象。
為追求完美,大衛把拿破崙畫成英勇少年一手執馬鞭,一手指向前方,騎着前蹄站立的俊馬,神奇的飛越山領中,妄自尊大,不可一世。這幅畫,道出了兩個人的野心,追求完美卻不切實的夢,預告了拿破崙日後的敗北,兩人同受流放的命運。

大衛 vs 安格爾
兩人相差32歳。安格爾是大衛的學生,擅長畫人物及肖像畫。師生皆功力深厚,讓我們來比一比他們所作的〈拿破崙像〉
安格爾的〈皇座上的拿破崙〉,在安靜中,少了老師〈拿破崙横越阿爾卑斯山〉的激情,也同樣的有着了不得的氣焰迫人。他畫出了高貴、神聖不可侵犯的君王。新古典主義,在兩人的帶動下,形成一股強勢,在畫壇遙遙領先,成為當下的正統藝術。然而,理想化的完美主義,終淪為形式美而失真。
請點看大衛名作選

浴女 (畫引子 17)

瓦爾賓松的浴女(或浴女) 
The Valpincon Bather (1808)
安格爾 Dominique Ingres (1780- 1867)
油畫  146 x 97 cm 巴黎羅浮宮美術館藏

這幅原名〈坐着的女子 Seated Woman〉,在1879年,由它的收藏家瓦爾賓松捐贈與羅浮宮而易名為瓦爾賓松的浴女〉

浴女赤裸的背,豐潤玲瓏。两肩下垂,光滑柔順。右肘纏繞着布慢,把可能見到的肘骨遮蓋了。沒有腳踝右腳,慵懶被擺設着。安格爾理想化的裸女,見不得骨骼肌腱,渴求完美無瑕。安格爾用柔軟的布慢包裝裸女,除去一切生硬。布慢的折紋、涼鞋的花紋、噴水口的獅面、濤濤的池水並在前左下角的大理石上,簽署了作者名字和日期,安格爾在意毎個細節的處理,一絲不茍無名只露半臉的裸女,卻表現如古神話女神的完美。裹着當時流行土耳其風頭巾,冷靜而平淡,沒帶半點誘惑、絲毫激動,顯得高雅、貞潔、不朽。28歲的安格爾,代表着新古典主義,創作自己理想中,純淨和紀律的風格

安格爾(1780- 1867)

法國新古典主義代表畫家/父為裝飾雕刻師和畫家,幼隨父學畫/17歳到巴黎,進入古典派大師大衛畫室,學習了四年/21歲獲羅馬大奬,赴意大利學習/26歲已為拿破侖作肖像畫,深受好評在巴黎沙龍展出自已的肖像,批評之聲大於讚賞/31歲完成羅馬學習,在新古典及浪漫派的褒貶中,遊走於巴黎及羅馬之間/晚年任教於巴黎美術學院,堅守學院派正統嚴格訓練的原則/80歲辭世巴黎。

讓我再聽不到這些荒謬的說詞:「我們需要創新 、跟着時代走。一切在改變中,一切巳改變。」 全屬詭辯。大自然有改變嗎?光與空氣,我們內心的激動有改變嗎?我們必須跟着時代走,若時代錯呢?因為我的隣居作了惡,我也要跟著作惡嗎?......模仿吧,年輕人,多模仿,只有模仿大師的畫才使你成為好畫家。

安格爾vs哥雅

兩個同代的畫家,代表兩個主流畫派,新古典及浪漫派,在19世紀的藝壇中,較勁。

安格爾26歲,畫了拿破拿破崙肖像,英雄般的坐在王座上,宏偉而神聖。他在構圖、用色、細節的處理,無懈可擊。不同於攝影 (當時尚未發明),畫家畫的肖像,含有自己的想法。我們看到安格爾對藝術的十全十美,一絲不苟的苛求,凝視觀者,毫不畏縮。他擁有一身技藝,使批評他的人,也不得不讚揚畫作的精美,可這畢竟是過度理想化的錦上添花。
哥雅68歲畫了西班牙王肖像,比拿破拿破崙,好像矮了一截。的確,這位皇帝曾臣服於拿破崙,喪權辱國。哥雅有注重細節,細看下功夫不如安格爾。有趣的是,皇帝的臉,一股似笑非笑的別扭,哥雅的譏諷與不甘,盡在畫中。
安格爾畫的裸女都像女神,但他往往為完美而不顧比例。〈宮女〉美,卻很不自然。
哥雅的搞笑之作:穿與不穿衣的瑪哈,一直並列展於美術館中。瑪哈,西班牙語意為低下層的俏妞,是為西班牙總理密室作的私密畫。總理失勢,密畫爆光,連累哥雅受宗教法庭仲裁。瑪哈大膽的裸姿,直視觀者,有傷風化,傳說事後以穿衣瑪哈作補償。

安格爾的畫,太美,俗了。哥雅的畫,通俗,畫出人不願意看到真相。有趣的是,他們的畫中,都載有畫家的故事,使我們找到畫家的時代,找到藝術中,活生生的精彩過程。

  請點看安格爾名作選

黑畫 (畫引子 16 )

哥雅身為宮廷畫師,卻是一位自由主義者,他曾為極權國王費迪南德七世肖像。在73 至77歲年間,為逃避國王通緝,移居鄉間。他買了〈Quinta del Sordo 聾子別墅>,並在牆上畫了十四幅壁畫,沒有題名,沒有簽署,沒有人看過,更沒有想到日後這些畫會被轉移到帆布上,被命名為〈黑畫 The Black Paintings〉,在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展出,公諸於世,轟動至今。

黑畫 The Black Paintings (1819 - 23) 五選
 Francisco Goya (1746- 1828)
油畫  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1.「奇妙的視覺」,祈戰爭不再。
希臘神話中的女神Minerva,代表戰爭防衛者,和魔王Asmodeus飄浮在空中,兩人神色凝重,欲往指向擬似〈半島戰爭〉後,西班牙〈自由主義者〉避難的山頭。前景的法國士兵,持槍瞄凖正在逃難的人群和馬車。這些〈1808年8月3日景象,如哥雅的幽靈,無解中,求助於女神乎?
2.「用棍棒打鬥」仇恨不再。
兩個在浮沙中打鬥的男子,腳已被沙掩埋了,還是要決一勝負。
3.聖伊西德羅朝聖之旅」哀怨不再。
朝聖隊在深夜中前往聖地。前景重叠着誇張扭曲的人,彈唱著,後面跟着紳士和修女,空洞的人隨着荒山迴轉。傳统中聖節的華麗與狂歡不見了,只剩下黯淡與哀吟。
4.「女巫的安息日」愚昧不再。
一大群人坐着,聽良善的黑羊(女巫)說話,帶着驚奇、慌張、不安和木訥等不同的表情。哥雅畫下了人們的無知、迷信和愚昧。
5.「農神食子」殘暴不再
農神 Saturn ,古羅馬神話中掌管時間之神,擔心自已會〈被兒子推翻的預言成真,於是瘋狂地把兒子一個一個吃掉。這幅警世之作,十分驚悚駭人,發人深醒。哥雅用大膽而震撼構圖及筆法告戒人勿做惡,以免難逃厄運。農神的結局,還是被其唯一倖存的兒子宙斯驅逐,惡有惡報。
哥雅生平:見上期〈1808年8月3日介绍。

1. 在繪畫中,不需要顏色。我只看到明暗。給我筆,我來為你畫肖像。

2. 他們甚能看到自然中的綫條? 我只看到發光或模糊的物體,前進或後退的平面,浮起或背景。我的眼睛沒有看到綫條或細節。

3. 幻想,沒有理性,只会製造無厘頭的怪物。有理性的幻想,是藝術之源,奇妙之本

黑畫之謎

尺寸特大。用筆大膽、迅速、看不到綫條;用色單調、灰暗,沒有特別注重光的使用;借古喻今,題材神奇,表現激烈哥雅畫的是當時的宗教觀、道德觀、人生觀。人們相信罪與罰、相信有女巫、相信有魔法。哥雅的畫,市井大眾看得懂,他們的世界是黑暗的,看不到光。像沙士比亞的悲劇、雨果的〈悲慘世界〉,哥雅畫醜陋劇,沒有得到如〈蒙娜麗莎〉極受寵幸的光環。他為弱勢發聲,給受害的一群、一個提醒、一個希望。

可是,想像一下,74歲病中的哥雅,如何把14幅巨大油畫畫在牆上呢?黑畫是否哥雅真跡?!我們只知道,〈黑畫〉附合了哥雅的時代背景、他的人生觀、他的藝術風格及有所依據的幻想〈理性的幻想〉。哥雅78歲,流亡法國,〈黑畫〉自是他當下不可告人的秘密。1874年,別墅易主,新主人請來國家美術館用科技把〈黑畫〉轉移到帆布上,並在1878年作首展後,全數贈與美術館。這是否哥雅所願,為一個藝術家來看,答案是肯定的。〈黑畫〉顯示距今200年前,已開啓的現代繪畫方向。

請點看20幅哥雅名作選


1808年5月3日 (畫引子 15)

 

1808年 5月 3日 The Third of May 1814 (68歲)
 Francisco Goya (1746- 1828)
油畫 266 x 345 cm 英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藏

夜深,一隊法國士兵,正舉槍射殺西班牙平民,一場「生死一刻」的真相被揭發了。畫面呈現一正一反、一光一暗、一強一弱的對角鬥陣。光線聚集在身穿白衣男子身上,他張開手臂、斜着雙眉,瞪着眼珠、緊閉嘴唇,跪在地上,一臉無辜。身旁緊握雙拳的男子,怒目盯視着持槍者,一臉不屈。一位神父垂眼向地,無奈做了最後的禱告(圖2)
他們後面排着一隊掩臉痛哭、面露驚慌的民眾,等待被槍決。他們將成為前景張手無援的屍體,一片哀嚎,弱者成為畫面的主角。相對下,持槍的刑者,背向在灰暗中,連臉都看不到,閃亮的槍管,等待殺戮。哥強化了勢,弱化了,舉殘暴,提出了控訴:「我要用我的畫筆,使這反抗歐洲暴君的偉大而英勇的事件,永垂不朽。」

雅共畫了兩張起義事件的油畫,前後相差兩個月,風格卻全然不同。
1808年5月2日,拿破崙軍入侵西班牙,君王降敵,導致民眾起義。1814年,哥雅先畫了史詩般英雄起義事件(圖3)。義士正把拿破崙一世的帝國衛隊兵(埃及人)拉下馬。畫面構圖華麗,色彩浪漫,很多動作,哥雅製造了一場混亂的厮殺,一場西班牙的勝利。兩個月後,他畫了起義失敗,隔日千餘名義士,包括無辜平民被槍斃的事件(圖1)。比起(圖3),(圖1)沒有英雄式的歌頌沒有細節的陳述,沒有悚動的屠殺。簡單的色調,的筆觸,用了神來之筆,畫出腑肺之言,完成了渾然天成的傑作。

哥雅打破傳统,大胆而真實的報導了人性的驚慌軟弱(圖1),但沒有受到當時評論及大眾的歡迎。畫中主角舉起手的姿勢,一如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仔細看主角的手掌,畫有傷痕,一如耶穌的釘傷。
無辜的犧性者,背上了自己的十字架,為正義而受迫害。身為西班牙宮廷畫家,哥雅在法國強佔西班牙時,他還是宣誓效忠於簒奪王位的拿破崙兄弟约瑟夫波拿巴。1814年,法軍敗退,哥雅要求臨時政府,允許自己用畫保存了這次聖神的使命,也為自己過失。直到今天,1808年5月3日仍然是西班牙不朽愛國主義歷史畫。

哥雅 (1746- 1828)

18-19世紀西班牙浪漫畫派大師及版畫家/14歲投入畫家手下學畫,兩次投考美院失敗,19歲赴義大利自學/回國後在畫家巴尤工作室兼工帶學,繪製織毯圖案/37歲終獲得宮廷注意,受委託給皇家肖像/40歲正式成為查理三世宮廷御用畫師/46歲因病失聰,使他的藝術走向內省,灰暗及悲世/64 - 74間,創作了88張〈戰爭的殘酷〉蝕刻版畫(圖5),生前從未發表過/70創作了33張〈鬥牛系列蝕刻版畫〉(圖6)/73 - 77歲,幾乎弧獨生活,在自己的寓所作了全屋的黑色壁畫/憂國憂民,78歲放棄西班牙,移居法國波爾多,4張「波爾多鬥牛石版畫」(圖7)病逝波爾多,享年82歲。


哥雅40歲已成為御用畫師,可他愛譏諷皇室,畫他們的醜態,甚至把自己也畫進去了(圖8左邊後排)。笑玩人生,卻是春風得意(圖8)。46歲因失聰而聽不見,卻看得更清楚,看到的盡是戰爭禍害,人間悲苦。忘不了、放不下,卻使他在藝術中不斷的掙扎而成長。他像一個記者,用畫報導了真相。在最後的作品中,看到他仍在尋找西班牙的輝煌(圖7),然而,畫的卻是光輝中的悲情與嘲諷。對祖國,愛之深,痛之切,情何以堪!

下期將介紹哥雅「黑色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