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加冕禮 (畫引子 18)


拿破崙加冕禮 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1807
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 Louis David 1748 - 1825
油畫 621 x 979 cm 
羅浮宮藏

畫寛9米、高6米,共畫了150多個人物,盛裝登場,參加35歲的拿破崙為約瑟芬皇后加冕大典。原本教皇為皇帝加冕的主題被刪改了,因為教皇為帝后傅油祝聖後,拿破崙就取了冠,為自己戴上,再為皇后加冕,此舉表明他是君權神授之王,不受羅馬教廷的管制典禮在巴黎聖母院舉行,挑高的教堂中,光綫聚集在皇室與大臣們,清晰得可以一一辨識。焦點人物,皇帝及皇后,聖潔溫良,神情自若;教皇愁困坐著,做了降福的手勢;右邊的公主們表示了愛慕之情,其餘人物表情肅然。二樓觀禮臺原本缺席皇母,事後奉王命增添入畫。此外,畫家也畫了自己,在樓包廂為盛典作見証。

1805的大,皇帝委託大衛製作。大衛戴着一個學生,於1808年完成。1810 在沙龍展後,1819入皇家博物館,1889入羅浮宮。畫中皇帝與皇后,五年後離婚。年後,敗北皇帝及大衛被放逐。物非,留下這幅歷史見証畫,揚溢著英雄式的新古典風,卻永存不朽。

路易.大衛:活躍於法國大革命前後,新古典主義之代表人物/生於巴黎,16歲跟隨古典畫派老師學畫/26歲獲羅馬大獎/41歲參與法國大革命,繪制革命畫,反對腐敗王朝/革命失敗,被關進監獄,痛定思痛,從新出發/49歲知遇於拿破崙,拿破崙即位後被任命為首席宮廷畫師/67歲,受拿破崙敗北牽連,逃亡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77歲客死異鄉。

繪畫構思的過程中,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比構思本身更重要。

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18世紀,龐貝古城的重新發掘和出土,引發一股崇尚希臘和羅馬古文明的熱潮,應用古典元素,賦與新時代意義。運動自羅馬迅速擴展全歐洲,影響建築、藝術、音樂文學戲劇服飾、傢具、擺飾等。
新古典主義藝術:
1. 追求: 脫去洛可可的浮華,尋找古文明理性簡樸明晰和永恒的價值
2. 特徵: 均衡的構圖,聚光的氛圍,光滑的筆觸,簡樸的色調,清晰的造型,细緻的描寫,完美的要求。
3. 風格: 以文藝復興前輩為師,卻比前輩更強調理性秩序的控制
4. 題: 取材自古文明,英雄、宣揚正義與完美,以教育民眾。
5. 典型作品: 大衛39歲名作〈蘇格拉底之死〉,燃點了法國大革命。
大衛(1748-1828) & 拿破崙(1769-1821)
兩個狂熱古文明仰慕者,積極以古典的正直精神,來說服人們認同拿破崙稱帝的正當性。大衛用新古典藝術成功地建立了拿破崙新英雄的型象。
為追求完美,大衛把拿破崙畫成英勇少年一手執馬鞭,一手指向前方,騎着前蹄站立的俊馬,神奇的飛越山領中,妄自尊大,不可一世。這幅畫,道出了兩個人的野心,追求完美卻不切實的夢,預告了拿破崙日後的敗北,兩人同受流放的命運。

大衛 vs 安格爾
兩人相差32歳。安格爾是大衛的學生,擅長畫人物及肖像畫。師生皆功力深厚,讓我們來比一比他們所作的〈拿破崙像〉
安格爾的〈皇座上的拿破崙〉,在安靜中,少了老師〈拿破崙横越阿爾卑斯山〉的激情,也同樣的有着了不得的氣焰迫人。他畫出了高貴、神聖不可侵犯的君王。新古典主義,在兩人的帶動下,形成一股強勢,在畫壇遙遙領先,成為當下的正統藝術。然而,理想化的完美主義,終淪為形式美而失真。
請點看大衛名作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