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的日記

畢卡索是個天才畫
畢卡索白)“The meaning of life is to find your gift.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give it away.”
生命的意義是找到你的天賦。生命的目的是把送出意譯
日記
他的畫,就是他的日記,記載他的生活、感情、穩私他的畫和他的自白(quote)中,都是他的真他的叛逆,他的發現 
"Painting is just another way of keeping a diary"
自白 
"Go and do the things you can't. That is how you get to do them
去做你不會的
"You have to wake people up! To revolutionize their way of identifying things...you've got to create image  they won't accept.
你要喚醒人們 !要徹底改變他們分辨事物的方式...要創造一些他們不願意接受的圖像。
叛逆
"Learn the rules like a pro, so you can break them like an artist."
專家一樣學會所有規,然後才能藝術家一樣打破它
發現 
“I do not seek. I find.”
不尋,我發現。
人們喜歡把他的畫分期。但他否認他是在做實驗,他時時刻刻都在「發現」新的想法而己。他每兩三年轉變一次畫,掀起一個革命,也實在令人佩服。25歲的他已有知名度,不再窮困,剩下大半人生,更能大展其長,不負天賦奇才。

獨領
畢卡索的日記中,不外是人物、動物、靜物.....很多女人。他否定了畫要有意義及品味。他要畫出人的真性情、人的不偽裝,甚至黑暗醜陋。
“People want to find a meaning in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That's the disease of our age...”
Ah, good taste! What a dreadful thing! Taste is the enemy of creativeness.”
一個在鏡中的臉,被打碎了。他講求的是人臉在畫中移動所產生不同角度的呈現,再把這些印象,重新組成為更真實的臉。這樣,所謂的題材(臉)只是畫家研究型式重組的對象而已(圖5)。這個「發現」,使立體派畫家在攝影及電影發明後,找到新出口,也促使了立體派的𧩙生。
“Maybe Cubism started this way. Memory re-arranging a face.”
體主義可能是這樣開始的,用記憶重組一張臉。
四年後,他走出立體派,進入新古典風(圖6)。海邊的女人,喜欣起舞,像不朽的希臘女神。他在戀愛,他在旅行。畢卡索的畫,都有別人的影子,而他卻能超越別人,甚至超自己
Bad Artist copy. Good artists steal.
壞的畫家模倣,好的畫家偷竊
是 - 只有他才有的感覺,別人不能模倣或超越。
"If I paint a wild horse, you might not see the horse....but surely you will see the wildness!"
我畫馬,你們可能看不見,但你們一定看到衪的野性。

56畢卡索西班牙北部古城格爾,被瘋狂轟炸的悲劇(圖9),作為對20世紀暴政戰亂的控訴。更使他登高一呼,成為藝壇英雄
"Painting is not made to decorate apartments. It's an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weapon against the enemy."
不是用來裝飾房的。它是攻擊與防衛敵人的武器。

我們細看畢卡索日記所畫的每張臉,都像是他的寫照........他的欣喜、狂熱、憤怒與哀傷。最後,他已不再擁抱名利,像一頭受傷的牛,走在創作的路上弧單奮鬥;晚年選擇獨居,孤單離世.身邊沒有一個伴。他的「剛」已柔,他的「已滅他的「真」依然不假(待續)
"The older you get, the stronger the winds gets - and it's always in your face."
你越老,風越強 - 它總是打在你的臉上。

畢卡索畫牛短片
格爾尼卡名畫介紹

黃衣小鬥牛士


黃衣小鬥牛士 Petit Picador Jaune (1889)
畢卡索  (1881 - 1973)
24 x 19 cm, 油彩畫在木板上
巴黎私人收藏

8歲的天才小畢卡索,畫了一個黃衣小鬥牛士,在競技場上,騎著馬走在觀眾面前。自此,黃衣小鬥牛士,便成為畢卡索一生的願望 :他要做一個永年輕鬥士,一個競技場上驕傲王者,一個令人側目的風雲人物
"If I had not been a painter, I would have been a picador."
果我不是畫家,我會是個鬥牛士。

15歲的畢卡索已能完全掌握美術學院的技巧,畫了他的母親,很像、美。父親是個畫家,從小就教他畫。他14入巴塞隆納美術學院,歡喜模倣大師名畫。但他知道,他畫得再像再美,也嬴不了大師們。這位天才畫家動了腦筋,他要像孩子般的去作畫。

"It took me four years to paint like Raphael, but a lifetime to paint like a child."
我花四年時間就可以畫得像拉裴爾,但卻要花一輩子畫得像個孩子。

充滿好奇,像個孩子;充滿生命力像個鬥牛士19歲的畢卡索,離開家鄉,戰巴黎。
"Youth has no age." 
青春沒有年齡。

發現永保青春必須不斷的壞,才能不斷的創新。
"Every act of creation is first an act of destruction."

23歲的畢卡索戀愛了,他畫了他的妻子Olga、他的女神(下圖左 一)。17年的婚姻中,他共畫了350幅從型式、風格、派別都不一樣的Olga。畢卡索畫風轉變極快棄舊愛新,毫不戀棧,創意源源不絕。帶著孩子般的天真,鬥牛士般的絕情,商人般的投機,使畢卡索很快在巴黎名成利就。

然而,棄舊愛新,情不專,也使他生命中七個女人受了苦,給自己帶來惡夢連連。最後Olga的美被徹底破壞了只剩下畢卡索的惡夢,扭曲、厭惡、醜陋,連個女人也不是了!畢卡索宣稱:「我非超現實主義者,從來不曾脫離現實,反之,我總是站在現實的最真實中。」

現實的畢卡索,做對他最利的事。懂得判斷、懂得行銷,有勇謀,名利雙收。他是黃衣小鬥牛士,不停的追捕,不停的殺戳,自己才能存,才能聽到掌聲。

92歲的畢卡索約五萬件作品,含1885油畫、1228雕塑、2880陶器、12000素描、印刷物、掛地毯等。他成為畫家中少数能看到自己的畫被羅浮宮收藏,他的臉上泛著王者的驕傲

Give me a museum and I'll fill it.
給我一個美術館,我可以載滿它。


畢卡索vs米羅 (1)

畢卡索自畫像 
Pablo Picasso, Self Portraits
15歲到90歲的畢卡索,人生充滿著信心、好奇和慾望。他聰明、長壽、精力過人。有企圖心、主宰自已的人生
"Our goals can only be reached through a vehicle of a plan, in which we mush fervently believe, and upon which we must vigorously act. There is no other route to success."

比一比兩位90歲老人的自畫像:米羅的善與平和vs畢卡索惡與控。兩張畫,都很大膽有力,毫不隱瞞的說:這就是我。
畢加索(1881-1973)與米羅(1893-1983),相差12歲。生於同時、同地。是同鄉,也是好友。
初到巴黎,米羅就拜訪了同鄉畢卡索畢卡索曾買下米羅26的自像,作為肯定與鼓勵。
畢卡索的引薦下,米羅認識了巴黎的畫家、畫商及各式各樣的畫派。對這花花世界、對畢卡索,年輕米羅表示了望,他決意要走與畢加索相反的路。

用畢加索的名言來看他的自畫像:
我畫我想像的,不是我看見的。
今天的界已不合,那我為何要畫出合理的畫呢 ?
別人看到這是什麼,為什麼這樣。我看到這也可以這樣,為什麼不這樣。

米羅曾說:
"當我站在我的畫布前,我不知道我會做什麼,我是第一個被畫出的東西感受到驚訝的人"


畢卡索的自負和米羅真誠,對比很大。
畢卡索宣稱:「我非超現實主義者,從來不曾脫離現實,反之,我總是站在現實的最真實中。」

畢卡索,是勇士?是惡魔
是時代的驕子?騙子?
然而,他是廿世紀藝的巨龍,確是不變的事實(待續

呔月之犬

呔月之犬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1926)
米羅 Joan Miro (1893-1983)
油畫布本 73 x 92.1 cm
美國費城美術館藏

我們看米羅的畫,要用想像的。狗 +新月 +鳥+梯子+黑夜。畫名為「吠月之犬」,是一則加泰隆尼亞的民間故事,狗對著月亮吠叫,月亮說:「我才懶得理你呢!」長長的,伸入黑夜中,見飛鳥。

米羅在說夢。好像看到:空虛、弧獨;求助、無援。思渴望;逃脫、自由;怪𧩙荒謬;還有.....

米羅的活潑題材及鮮豔色彩,來自家鄉,點亮著背景的黑暗與虛無。在非理性的殘暴現實中,渴望家國自由Sense the Senseless, 米羅有如「呔月之犬」,在無情的時代中找尋意義,在現實荒謬中找尋出口。

1924年,31歲的米羅,投身「超現實運動 Surrealist Movement 1920-30年」中。這個運動影響了整個歐洲,含括了文學、詩、音樂、劇和藝術。

超現實主義理論源於:
1.精神分析學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 - 1939)的理論,認為:
「現實中、實現不了和受壓抑的願望(潛意識)往往以扭曲的形式出現在夢中」。
「夢是願望的滿足」。

2.達達主義 Dadaism (1917年成立於瑞士聯邦的蘇黎世城)主張反戰、反傳統、藝術追求無意義的、非理性的隨興偶發

1924年,詩人Andre Breton 在巴黎發表了第一篇「超現實主義宣言」:
意譯: 純粹的心理無意識行為(口語、文字或其他方法),取代實際思考運作,完全不受控於理性,亦不作任何美學或道德的考量。」

加泰隆尼亞風景(獵人) 1924年作
Catalan Landscape (The Hunter)
米羅 Joan Miro (1893-1983)
油畫布本 64.8 x 100.3 cm
美國紐約MOMA美術館藏


林林總總的體,造型活潑,顏色鮮明。構圖嚴謹技巧熟練。土黃配粉橘的背景,和諧悅目。

發覺超現實主義畫作,都會有意想不到標題。Sense the senseless, 把無意義的畫,說個明白。只是說了徒然,還是讓觀者自己去領會吧!

歸根究底,米羅的畫,還是帶有一切美學的基準,逃不出美學審判的法眼..........很。當所有傳統價值都遭到「虛無」唾棄時,這位加泰隆尼亞的老還是保有一顆純淨的,令人驚艷。

米羅......
*是詩篇、是樂章、是謎語......
*是潛意識、是夢境、是願望.....
*是 Cry of Joy(喜的淚)
療癒時代的憤怒和悲傷。
*是 Ladder of Escape (逃生梯),
通往生命渴望的自由。
Photo courtesy of "Miro", Taschen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