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ts
Jinna 畫作
膠彩布本 60 x 90 cm


今期是2017年的最後一期,「活出色彩」共出刊了62篇文章其中有我的畫作24幅、旅遊攝影12幅、藝術導引21篇、來稿分享5篇。一份心願、一份執著。藝術為我人生,添上色彩。

大學主修藝術,卻沒有出幾幅像樣的畫!那是青春綻放的歲月,「天之驕子」,太多理想、太多追求。然而,在藝術系的所學所染、已為一生深埋藝術種子。

留美時主修中國美術史。西方對中國藝術文物的研究、豐富而有條理。從歷史中為自已認識的藝術重新定位。詳
藝術之理,讓心中藝術種子萌芽。

往後的卅年、我選擇了從事室內設計。我的
藝術,成為我創作的根源,帶來靈感,心中藝術」的花盛放

我的人生,如我的畫作「源」。源源交織,充滿色彩。感恩於每個「源」,讓我嘗到甜美的果,活出色彩。退休後,有藝術倍伴,又重生一個「源」,一個 Chapter 。

沐浴

沐浴 The Bath(1893)
瑪麗·卡薩特 Mary Cassatt (1844 -1926)
油彩布本,100.3 cm × 66.1 cm
芝加哥美術學院收藏

身為女的瑪麗卡蕯特,能在十九世纪未的法國畫壇崛起,成為印象派畫家要員之一,並簡單。其一生忠於藝術,终生未婚。其堅毅果敢,不下當時的男畫家。

「淋浴」繪親子之樂,一件平凡的事,一些男仕不興趣的題目,卻是描繪得如此出色、動人。母與女,低着額,注視孩子被的右脚。前景的水瓶、中場的動作,後退的注視,簡單的背景,造就了畫面的深度。母親的手、孩子的手,表現親切與呵護。

畫家用相同的色調處理人與物,把焦點放在動作上。構圖與有受到當時風行的日本浮世繪影響。畫家以自已的想法,藉沐浴之名,把母與女的「親切之情」展示在眼前,使我們感同身受、感到温暖。

卡蕯特生於美國富裕有教養的家庭。年少時父母旅歐。返美後便立志要成為畫家。在父親的反對下,毅然到巴黎習畫。當時巴黎美術學院,仍然拒絕收錄女生。幸然沙龍畫展對女畫家開禁了。雄心勃勃的她跟隨當時的印象派畫家習畫,並加入了印象派,與他們一起辦展,並與狄加 Degas 成為終生贄友。

在卡特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狄加的影子。然而她女性角畫出每個不同女性之美、親切的母子之愛,為自已及畫壇開創了另一片天。其艱辛與堅毅,最终得當時以男性為主的畫壇認同,流名後世。

京都紅葉


京都紅葉
Kyoto Autumn Maple
Peter & Michelle Chao 攝影
Peter 撰文


京都不愧為觀賞秋葉名所,觀光地點首推嵐山,在嵐山可乘搭嵯峨野觀光火車,景觀一流,其次金閣寺也不錯。另外宇冶川兩旁秋葉也十分美麗。

京都賞葉以 11 月下旬至 12 月初較佳。楓葉會轉換不同顏色,由綠轉黃,再轉橙红而至紅色,不同顏色的葉匯聚一起,在陽光照耀下,形成一幅十分美麗的圖畫。

愛德華王子島

沙丘 Greenwich Dunes Trail 
加拿大 愛德華王子島 PEI
Jinna 攝影

選了三幀年前六月在愛德華王子島拍的照片。愛德華王子島(Prince Edward Island, 簡稱 PEI),是加拿大東部海洋三省之一。島不大(5,683.91平方公里),人口十餘萬。渾然天成的景色,悠閒自在的人民,遊人稀少。我們走在浮起水中的木步道上:
......
一片了濶
是河堤
是沙丘
是沼澤
無垠

聽......
一片寂靜
永恆的
綿綿的
忠誠的
告白
點看介紹 PEI 
歡迎來稿,分享你美的體驗。

念頭


念頭 Just a thought
Jinna 作品
68 x 56 膠彩布本

十月十號在我家的地下室,辦了我的個展。十幾坪的空間,掛了三、四十張畫。從職場退下來後,開始圓年少夢想。每天興致勃勃,舞筆弄彩,專注入神,樂不思蜀。畫呀畫的,堆得滿滿的畫,該是時候,想想如何處置了。

開個畫展吧!念頭忽起,不如在家中設立畫室。把畫作整理一番,加上標題,打上燈光。小小個展,就這樣開始了。有了「不打烊」的展場,實行「美的分享」。

已請了不少朋友來「看畫」、「聊天」。我請每位來訪者簽名、留言,並把小红點貼紙貼在喜歡的畫上。

從朋友選的畫,可以看出了他(她)的個性。很快選好畫者,多半是喜歡主題明確色彩鲜明,自是活潑、開朗的快樂人。有喜歡簡單色調與構思者,自是清雅、寬容的自在人。有喜歡细緻的、層次分明,自是比較有規律、謹慎的人。五歲的小洵看了很久,選了一幅蔬果、及一幅抽象的「念頭」。童真「英明」、選了他看得懂及他可以想,務實又有創意

「看畫被「看」了笑聲滿堂「看畫」後一起聊天、自是不亦樂乎!

藝術這财富、愈分享、愈擁有!

坐著的書記

坐著的書記 The Seated Scribe c. 2620-2500 B.C. )
彩繪石像 53.7 x 44 x 35cm 厚 
法國羅浮宮收藏

在埃及薩卡拉 Saqqara 墓地發現,一位無名工匠所雕塑的書記石像,年代可追朔到埃及王國第四朝代,距今4600年。

巧妙的工匠,把書記的右手,用食指及大拇指,捲成了一個筆插,也造成了原來的書寫工具、不在原位、掉失了。書記安靜的盤膝而坐,專注聆聽,準備記錄在他已半打開的纸莎草卷本(papyrus)上。

從身型來看,書記是個中年人。微突的小腹、顯示生活豐足不匱。胸前用木塞做的乳頭仍在,手指腳指也都有刻劃。比較起同時期古埃及帝王雕像,書記表情比較人性化,平易寫實。

書記臉方、唇薄、目光明亮。他的眼睛,是用紅脈白菱鎂、中央有透明结晶的礦石造成。眼球前面打磨光滑,後面塗上一種藍色的天然膠著劑,做了藍光閃爍的眼睛,並用銅扣装在眼眶中。眼眶四週塗以黑色鑛物塗料,很典型埃及流行的粧扮,㯫說當時埃及人相信這黑眼線、具有防曬和防邪惡入侵的功能。看起來,工匠好像是面對着一位書記、做了模擬真人的記錄。

石像出土自一位埃及官員名 Kai 的墓穴。可見書記職位在王室高官現世及來世生活的重要性。書記是有識之士而並非王官貴族,所以工匠可以盡情發揮,製作一位體態自然,表情專注,充滿機智,宛若真人的書記。其製作用心,為古埃及藝術,留下上承之作,成為羅浮宮一大珍藏。

影片介紀請點入:坐著的書記
Photo courtesy of Wikipedia

紅透秋堤


紅透秋
Jinna 作品
40 x65cm. 塑彩布本

我在想……
這張畫的名題
紅透秋
秋、楓、堤、影……想起京都的一片

還記得老友给我說,說說妳的畫,讓我們知道妳在畫什麽?
於是畫什麽顯得很重要。畫山畫海、畫花畫草,自然不用說明了。抽象畫,如何說!

台中亞洲大學,正在展出趙無極畫展,共六十七幅。趙無極(1921-2013)乃世界知名法籍華裔畫家。他的抽象畫,也沒有什麽特別的解說與命題。其實、抽象畫比具像畫難畫多了。腦袋裹想畫的,開始與终结後的成果,可以完全不同。這種邊想邊畫的過程很耐人尋味。畫家在隨性中,那裡不夠,那裡太多。起、收、放、停,如何拿揑?生動、庸俗,如何定奪?只有畫家知道了。

藝術家最好的鏡子是對自己忠實。要反省一下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沒有說謊話,有沒有取媚、討好人,這點很重要。你們要走哪條路,就自己走,用不著別人來告訴你。——趙無極

看畫的人,倒可以很輕鬆的,用自已的角度去欣賞。看畫的人都有很大的空間,也沒有絕對的答案。倒是說「看不懂」或「我也會畫」,而未能嘗到抽象畫的箇中趣味,有點可惜。

借花敬佛,讓我們來看看趙無極的抽象畫吧!找一幅你喜歡的, 尋味一番,你看到什麼?

如果說,一個人一生中必須做些讓自己發狂的事,那麼繪畫便是我的全部生命,也是我終身去追求的唯一憑藉......雖然我加入了法國國籍,但是我骨子裡的東西還是中國人的—趙無極


請點入看 :  趙無極

羅浮宮

羅浮宮博物館 Musée du Louvre
法國巴黎 Paris, France
Jinna 攝影

Photo courtesy of Wikipedia

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始建於1200,原是防禦敵人入侵的城堡。14世紀,曾為法王查理五世的王宮。日後改修及增建,漸成為法國及王室收藏藝術品的地方。18世紀末,才正式成為博物館,收藏1860年以前的藝術作品與考古文物。包括 : 雕塑,繪畫,美術工藝、古代東方,古埃及藝術、古希臘及羅馬藝術等7個類別,展品數量多達40萬件。

每次去巴黎,都會去羅浮宮。我們會選比較人少的傍晚去。亱裏,看羅浮宮、特別美。

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邊,在古典建築的包圍中,立著一座現代的玻璃金字塔,是個最奇妙的組合。一個清澈透明、高21公尺、邊長35公尺,和世界最大的吉薩金字塔比例相符的玻璃金字塔。

三面環繞着3個高5米的小金字塔和7個三角形喷水池。整個組合,覆蓋著一個6萬平米的地下空間。這些用玻璃及金屬支架做成的地面建築,體積小、輕盈、透明,不但不會傷害週邊的古典建築,也給地下空間,帶來了自然光線。

晚上的金字塔,閃耀著一柱紅光,經水池及燈光的反射,使金字塔如魔術般,活起來了。在偌大的廣場中,繞著木步道走、繞著金字塔群走,仿彿走入了光與影的迷宮。

想不到,這金字塔的提案,曾引發法國輿論及大眾極大的爭議。1981年法國總理密特朗決定對羅浮宮實施了大規模的整修,並採用外來的美籍華裔、貝聿銘建築師所設計的玻璃金字塔方案,引發當地居民,為捍衛巴黎人和保衛古典建築,大舉責難。金字塔的建立,成為訪客進入羅浮宮各展覽區的主要入口,地下化的健全服務功能,有效的疏通大量參觀者,並提供了商業空間。

貝聿銘曾說:「實的金字塔給死人,透明的金字塔給活人。」金字塔所象徵的意義,創新的變裝,新奇而有趣,終於令法國人印象改觀,並成為巴黎著名的景點。

貝氏做了不按理出牌的創舉,也創造了古今時空的和諧相接 。當我們看到地下室大堂中,設置了一個為地下空間引入自然光的倒置玻璃金字塔(見以下網址),不能不佩服的聲稱:妙!


貝聿銘大師說: 「如何使歷史活起來,同時帶進未來,我想我正在努力」。

宮女

]
宮女 Las Meninas (1656作)
委拉斯奎茲 Diego Velázquez (1599-1660)
油彩布本 318×276 cm
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收藏

委拉斯開茲,西班牙畫家。24歲後至終其一生,都是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最竉愛的畫家,擅長畫肖像畫。

《宮女》左側是畫家本人,從背景鏡中反射得知,正執筆為國王及皇后作畫。畫的中央,正站著五歲的公主,沒有理會正在為他遞送茶水的宮女和另一位正向國王與皇后屈膝行禮的宮女。在畫面中心,宮女、護衛、侏儒、男孩與一隻狗,都沒有交集的擺在畫面上。背景門外的光處,站立另一個武士。畫家想說什麼?

1659年,委拉斯開茲在去世前,終於被授與爵位。畫中的畫家,身上加上了騎士身份的十字架。有可能,就是這幅主題不明畫的原來目的,成為騎士,畫家終於完成了他的心願。

舞蹈教室The Dance Class (1871 -1874)
德加斯Edgar Degas ( 1834 -1917 )
油彩布本 85 x 75 cm. 
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

委拉斯開茲《宮女》, 1656年作。狄嘉《舞蹈教室》, 1874年作, 相隔218年。乍看間,兩幅畫很相似,室內的寫照、眾多的人物、和諧的色調,自由的筆觸,有如快照攝影般實錄的畫面。

畫室所表示的,與狄嘉一樣,捕捉真實的「一剎那」。然而前者的手法,著重人物的個別描寫,完善的佈局。與狄嘉的生動的,把那刻的好與壞,完整重現,有所不同。二百多年後的狄嘉,經過透視、照相機的發明、中等階級的興盛,想法當然不一樣。確實的是,委拉斯開茲欲設法捕捉剎那,而故意忽略規矩、細節與所想說明的主題意義,為日後的印象派想法,開了先河。

看看印象派,回頭看看在它二百年前的傳統派的畫,作個比較。看到沒有前人的傳承,就沒有後人的青出於藍。繪畫就這樣,一步一腳印,傳承美的世世代代。
Photo courtesy of Wikipedia

舞蹈教室

舞蹈教室The Dance Class (1871 -1874)
德加斯Edgar Degas ( 1834 -1917 )
油彩布本 85 x 75 cm. 
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

今期介紹第三個印象派大師,德加斯的「舞蹈教室」,一群舞者上課中小息的情形。站中央的是著名的芭蕾舞者,雖然頭髮斑白,手撑拐仗,脚上還是穿着舞鞋。他正在指導着門口舞者的步法。除此之外,所有的舞者、從左邊看去,或搔背、或玩着耳環、或閒談、或休息……背着我們的女孩,拿着扇子,就像站在我們前面,一起看這教室。

經現代X光檢測,背着女孩原是向着我們的。其他的女孩的位置和動作,都有很多的更動。舞室的瞬間印象、不經意的筆觸,隨意的描繪、就是德加斯苦心經營,要给我們一個動的、活生生的、沒有预先安排的、真實的情景。這裏描寫的、不是女孩,而是一個「那一刻」。時間沒有被凝结,我們知道女孩刚上完課,正在小息,馬上就要再開始。

我很喜歡這幅畫!德加斯没有走出戶外,這幅戶內的寫生、色彩優雅、光暗分明,構图立體、不完整的邊緣裁切構图 、輕鬆的主題,引人入勝。這班年青畫家,聚在一起,把生命交给了繪畫。每個印象派大師,各懷特色、都這麽出色,實在難得。

德加斯名言
藝術不是畫你所看到的,是你想要給人們看到的。
Art is not what you see, but what you make others see.“- Edgar Degas

德加斯作品選
Photo courtesy of Wikipedia

煎餅磨坊的舞會


煎餅磨坊的舞會
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 (1876)
雷諾瓦 Pierre Renoir (1841-1919)
油彩布本 131 x 175 cm. 
巴黎奧塞美術館收藏

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瓦,在35歲所畫的「煎餅磨坊舞會」, 畫出當時巴黎都市人的生活。工業時代,帶來中產階級崛起,經濟繁榮豐衣足食。人民有多餘時間,享受休閒生活。舞會中的時尚男女興高彩烈,飲酒盡歡,濃情蜜意,翩翩起舞,仍現實生活的實照。這戶外的光,透過樹葉間隙,灑在人的臉上、衣服上、地上。明暗對比下,產生一種朦朧的、奢華的美。除了前景的人物,其他人物的處理,都是沒有细節,以塊狀组合,代替了傳统的條理分明,給平凡的舞會帶上夢幻的、愉悦的、陶醉的幸福感。

這樣的畫、雖然不能入選當時官方的「沙龍畫展」、卻能在畫家們自已的舉辦的「落選沙龍」中,受大眾接纳,因為雷諾瓦所表現的、是每個觀眾都經驗過的和響往的美好生活。

很多人都喜歡「印象派」的畫。其迷人之點,是人們熟悉的题材、沒有教條、沒有壓力,给人
一種逍遙、自在。

雷諾瓦年青時,曾學在瓷器上畫畫。他筆下的女性,美白光潤,萝幻似的、永遠的青春、幸福和美滿。畫家年老是因關節風濕病,需把筆绑在手指上畫畫。一筆一劃、都是來之不易。然而、肉體苦楚下,所畫的,還是一样的温柔如玉的人間仙子、幸福快樂的時光在他去世前,畫家有幸、有緣看到自已的畫,與代的巨作,一起掛在巴黎羅浮宮美術館,名留千古後世。


睡蓮

睡蓮 Water Lilies 
莫內 Claud Monet (1840 – 1926)

(1)1904年作品, 87x 91cm, 現藏美國丹佛美術館
(2)1916年作品, 200x 201cm, 現藏東京美術館
(3)1925年作品, 200x 213cm, 現藏Toledo美術館

上期介绍莫內的「日出、印象」。莫内和一群年輕畫家,提倡走出戶外,捕捉光與色的瞬間印象的描繪,也因此創始了「印象派」。

這次介绍莫內晚年,自1890到1926年內所畫的睡蓮系列。莫內在有生之年,為自己在巴黎西北吉维尼亞(Giverny)打造了自己的畫室和蓮花池。日以繼夜的研究與繪畫睡蓮,共達250幅之多。畫家追求光與色的實錄,终使他的眼睛患上白內障。部份的睡蓮,是在幾乎失明的狀態下繪畫的。就如貝多芬,晚年失聰、用「心」創作了最完美的交響樂。莫内在視力障礙的20年內、努力不懈,畫出生命中最愛的睡蓮,憑的是「心」、而不是「眼」。

我們看到這四幅各相差10年的「睡蓮」,是有層次與深度的。構思、彩色、光的反射都不一樣。睡蓮没有细節,應是莫内眼睛所看到的樣子。重重叠叠的颜料、短短的畫觸、有着厚重而紮實的基本功。最後一張,是莫內85歲,臨去世之前一年的畫,生動、话潑多了,寫的意境、心中的蓮池。

晚期所作睡蓮都是超過2米的巨大作品莫內上畫蓮,把整屋子畫上滿满的蓮,這種毅力何等驚人。

2014年,他的睡蓮在倫敦拍賣會、成交價是5仟4佰萬美元。他的畫收藏於全世界畫廊、無人不愛。莫内留下的,不止是畫,是引領你投入他的心愛蓮池、與你分享他的快樂。

Photo courtesy of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