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雪vs徐悲鴻 (1)

自畫像(1922年作)
徐悲鴻(1895-1953)
素描 32.2 x 48.1 cm
徐悲鴻

上期介紹了艾雪1898-1972),他精湛的素描能力是他創作原動力,吊詭的巧思是他藝術的亮點。這使我想起了與艾雪同一時期的東方,也有一個素描根基很札實的徐悲鴻(1895-1953)

徐悲鴻於1919留法八年,受到完整的西畫訓練。他描,認為素描乃無國、世界性藝術語言。他提倡「學藝術必學素描,把西洋美術學院的課程,引進中國,掀䦕民國初期,全國各地纷紛成立美術學院的序幕。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人。年少時已受父親感染,學習書畫一生致力於「復興中國藝術」,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並以西方寫實主義改良傳统國畫,成為20世紀中國新藝術的奠基人

公移山(1940)
徐悲鴻(1895-1953)
國畫 210 x 460 cm
悲鴻

悲鴻曾在1940年間,正籍他創作的顛峯時期,創作了三幅「愚公移山」。這幅國畫,是其中最經典的作品。畫中老翁倚鋤,跟鄰婦訴說自巳的願望,只要信念堅毅,可以移山,完全不可能的任務​畫家籍畫以鼓勵全民起來抗敵,保衛國土。壯漢努力的掘山移土,未完成的還有下一代的孩子可以繼續,使子子孫孫温飽,活得更好!緊凑構圖、寫實手法,捕捉人物當下的神態與動作,充滿故事張力。背景卻配上典雅山水畫氛圍。中西合壁,開新國畫之先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