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站在霧海之上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1818)
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 - 1840)
布面油彩 94.8 x 74.8 cm 德國漢寶美術館收藏
背着鏡頭的男紳士,衣冠楚楚,一頭蓬鬆的金髪,拿着細杖,不像登山客,站立於懸崖上,凝望眼前一片凶湧澎湃的霧海。遠處的山石,在迷朦中,顯得深不可測。俯望熟識的山巒疊嶂,帶動着我們,凝視着空無。沈思中,是敬畏於自然的崇高,反省自己的微不足道!或是感到前路茫茫,何去何從!他在想什麼?你又在想什麽?有想法的風景畫,應運而生。有畫評認為這是畫家的自畫像,描繪了他深刻的宗教體驗。
19世紀德國浪漫派風景畫家/7歲喪母,13歲溺水,他哥哥為救活他,溺水斃命,悲傷的童年使他嚮往靈性的探求/24歳學畫風景畫/早期的畫已享盛譽,與哥德的小說,貝多芬的音樂,同為德國浪漫主義重要的代表/二戰時期,希特勒用了他的畫為納粹宣傳,使他在戰後幾十年不再受歡迎,沉寂無聞/1920被表現主義重新發掘/影響1930-40年代的超現實主義和存在主義。
1. 畫家不僅要繪畫眼前看到的,也要畫出內心看到的。如果他內心看不到,那他應該停止畫眼前的事物。
2. 我必需一個人獨處,獨自去思考和全面的去感受大自然。我必須讓自己投身於包圍我的事物中。我必須與我的雲和山融合,成為一體。
3.神無處不在,在一粒沙中,也在我蘆葦中。
4.當大地籠罩在雲霧中,它顯得更偉大、更尊貴,也提昇了觀者的想像力及期望之情,像蒙着面紗的少女,模糊的距離,比淸楚的更能吸引人的眼睛及引發更多的想像力。
弗里德里希 (1774 - 1840) vs 特納 (1775- 1851)
兩位同時代的浪漫派風景畫家,相差一歲,同樣的戲劇化。他們在自然界中寫生,回到畫室後重新佈局,畫出內心、主觀、多變、非理性,近乎抽象的自然。特納畫大火、災難、沉船;弗里德里希畫懸崖、墓園、廢墟。弗氏畫神聖與莊嚴的自然,展示人的敬畏之心,畫出《神的山水 Divine Landscape》。特納畫弧傲與誇大的自然,展示人性中的野心勃勃,畫的是《人的山水 Human Landscape》。
弗里德里希 vs 羅斯科 (1903-1970)
兩個訴之於寂靜和空無 void 的畫家,尋求《自我和天地之間的連接 A unity of the self with the universe》。面對空無,前者用背影謙卑的方式,投入畫中,訴之於神(下圖)。
後者在畫外看空無,訴之於自我,終無法自拔(下圖)。两幅畫的風格相似,弗氏前衛之風,比他的後輩,早了145年。
弗里德里希 vs 馬格利特(1898-1967)
弗氏喜歡畫背影,畫中弗夫人站在窗前觀望,看什麼呀?!畫出一個謎(下圖)。
124年後出現了另一個畫謎人,馬格利特,超現實畫派,富幻想卻帶有哲理(下圖)。兩人都用極平常的事物,描繪難解之謎,來挑戰觀者。弗氏乃超現實畫派的啓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