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馬鈴薯的人 (畫引子35)

吃馬鈴薯的人 The Potato Eaters (1885)
文生.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油畫 81.5 x 114.5 cm
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收藏

我想傳達的觀點是,借著一個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裡抓起馬鈴薯 - 他們誠實地自食其力 梵谷 

這張畫刻意表達了傳统繪畫技巧上的笨拙,暗沈的色調,不合比例的物體,沒焦點的畫面,不美。與米勒不一樣,同是農民畫家,梵谷的畫更深入農民的生活中,畫他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梵谷用醜陋的美學,描寫了真實的農民生活,他們一起喝咖啡,一起吃馬鈴薯,一起享受貧苦中的奢華。隨後,在弟弟的資助下,他把這一幅畫印製成兩佰張版畫,讓農民掛在自己的家中。


梵谷的藝術生命只有10年,卻完成了兩千張作品。藝術史家把梵谷的藝術分為四個時期:

1: 荷蘭時期:1881-1885

作品結合宗教與藝術,暗沉、單調充滿哀傷。「吃馬鈴薯的人」(上圖),顯示梵谷對貧困農民認同。「筋疲力竭」(下圖),顯示了他札實的素描功力。

2: 巴黎時期:1885-1888

梵谷到了巴黎,受印象派、點彩派及日本版畫的影響,作品充滿色彩。他的畫,成為巴黎時髦畫派的大熔爐,生氣勃勃。

3: 阿爾時期 : 1888-1889

梵谷到了他嚮往的南方。她給妹妹寫信說:「在這裡,我不需要日本畫了,因為我告訴自己,我就置身在日本,只要睜開眼睛,把眼前的一切全數吸收就好了。」他充滿自信,把村裡的教堂,畫成他想要的樣子。

梵谷耳朵的真相

在阿爾,梵谷切掉自己的耳朵

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他因哥更要離他而去,憤然把左耳下半切下。然後把它包起來送給一個叫瑞秋的妓女。Bernadette Murphy 女士, 為此事從英國搬到阿爾,調查並還原了真相,寫了「梵谷的耳朵」一書。她找到了藏在梵谷自畫像繃帶下,當時為梵谷治療醫師的筆記(下圖)梵谷切掉自己整個耳朵



究竟當天晚上發生了什麼事呢?挖寶人找出了瑞秋是酒店清潔女工的身份,梵谷深深愛慕着她。挖寶人也找出梵谷曾看了鬥牛比賽的記錄。勝利的鬥牛士,把戰勝品 - 牛的耳朵,割下送給歡眾,作為禮物。梵谷也學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送給瑞秋示愛,並囑咐她好好保管這份禮物。原來梵谷在倫敦就認識了這位阿爾的女子,可能因她而遷居阿爾城。得不到的友情、愛情及可能失去的親情 (他剛收到西奧要結婚的信) ,梵谷崩潰了。他相信自己病情嚴重,他走入了精神病院。


4: 聖雷米精神病院期 : 1889-1890

著名的「星空」,是白天在「病房 = 牢房」的窗前所作。在病院的日子,與瘋人為伍,使他的瘋病發作的次数更近了,他不得不以接近瘋狂的速度,在沒病的時間作畫。兩年內,共創200幅作品。此時,充滿夢幻、不安、瘋狂的梵谷,作品顯得更成熟、生動、抽象。我把我的心與靈魂,全放進我的畫中,這令我瘋狂梵谷的「星空」,是他心、他的靈魂、他的夢。


一個月後的「麥田群鴉」中、路已走到了終頭,他寫道:「當自然這麼美的時候,我經歷了一段驚人的清醒時刻,我再不對自己那麼的有把握,而我的畫,也好像在夢境裡。」他迷失人生的方向,只活在畫中。三個月後,梵谷去世。


約安娜 Joanna Van Gogh-Bonger

梵谷的故事,令人心酸。梵谷的畫,令人驚嘆!我想梵谷最感謝的人,是一生支持他的弟弟西奧,可他從來沒為西歐畫過像。梵谷的成名,來自他的弟妹約安娜。梵谷去世後六個月,西奧相繼去世,留下一屋子滿堆梵谷的畫和信。在感動落淚中,約安娜重整翻譯、編輯,使梵谷得以重新給人認識,讓人愛惜!最後荷蘭政府為這位人眼中的瘋子,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梵谷美術館。


最後寫给西奧說,由於他沒有孩子,他將自己的畫視為自己的後代。如今,梵高的孩子:表現主義、野獸派、早期抽主義、 20世紀藝術,及梵谷粉絲,滿佈世界。


谷作品集。

梵谷自畫像1889(畫引子34)

 Self Portrait (1889)
文生 . 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油畫
 65 x 54 cm
法國奧塞美術館收藏

這是自學畫家梵谷,人生最後的自畫像。有別於其自畫像,他以平和的色調,來完成全畫。夢幻圖騰、扭曲的筆觸,安然中仍帶着騷動。褐色鬚、緊繃眉頭、閉合的雙唇、懷的目光,仍傳達着不與不

梵谷把作此畫後的心情,给弟弟西奧寫道: 
「請你細看這幅畫,我希望你會注意到我的情緒已較平靜,雖然我的眼神還是那樣的不安。」他在告訴西奥,他的病情,已有好轉。此畫作完成於1889年9月,離他逝世的日子,1890年7年29日,還有11個月,那時候的梵谷,對人生仍然抱有希望。

梵谷在世37年,共畫有37幅自畫像,記載了他失敗的現世人生,和傑出的藝術人生。

文生.梵谷 (1853-1890)
* 19世紀畫家,生於荷蘭,生活於法國,與塞尚、高更同為後印象派 Post- Impressionism」三傑
父為新教牧師,育有六名子女。長子文生夭折,梵谷誕生,亦名文生,取代去逝長子。梵谷堅守信仰,悲憐弱勢,擁有狂熱的救贖使命。
11歲,就讀於私立寄宿學校,學法文、英文和德文,喜歡文學和繪15歲休學。
16歲,進入其叔父在巴黎經營的藝術經紀公司,學習銷售藝術複製品,並大量閱讀古今藝術,及常流漣於博物館,培養了鑑賞美術的好眼光。
20歲,受初戀失敗打撃,無心工作,造成同事與顧客不滿,不得不請辭。
23歲後,屢失敗的命運,得不到渴求的愛情受解顧的店員、不被神學院取錄的學生、受辭退的臨事傳教士等等。他像個天真的局外人,不懂如何融入這複雜的人世。
25歲,他如願成為傳教士,赴煤礦區與貧苦人一起,同住同食;為礦工讀聖經,安慰病人。生活困苦,仍不放棄讀書和作畫,畫下礦工的辛勞。他如苦行僧般履行使命,被上級認為他「有損教士的尊嚴」,而遭解職。在極度失望中,梵谷放棄了傳教工作。
27歲,弟弟的建議和經濟緩助下,決心要當畫家,遷入海牙的一間畫室。在表兄畫家毛沃指導下,完成第一幅色彩單調的油畫。
28歲,出於同情,與已懷孕及帶着一個孩子的妓女茜恩同居,導入愛河,因家人反對而終結。
30-35歲,專心研習,勤奮作畫,常模倣米勒,寫的是平凡中的豐盛。認識了印象派的畫家後,及受日本色彩鮮明的版畫影響,開始用強烈彩色和筆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然作品卻無人問津。
35歲,在巴黎認識畫家高更,並邀來訪其阿爾的住所,一起作畫,一起計劃梵谷心中的「藝術家公社」。在梵谷過度期望下,友情告急。失望之餘,割下左耳下部,送交一名妓女。次日,警察發現他受傷卧床,把他送入醫院,高更離去。
* 35-37歲,梵谷的信中,寫下有多次的精神崩潰,後世研讀他確實患有一種癲癇症,伴有急性精神錯亂和幻覺。這次事件後,他自動進入精神病院,接受療養。兩年後出院在麥田因槍受傷。兩天後,傷勢不治,死在他致愛弟弟懷中,年僅37歲。(下圖: 法國報章作了報導。)

梵谷27歲開始畫畫,十年內,畫了2000幅畫,其中油畫佔900張。在生命最後的兩年出入精神病院期完成人生最重要200多張油畫。他一生,只以低價售出兩幅畫和一些素描及複製畫。1998年,梵谷的自畫像,在纽約以7150萬美元售出。

 梵谷給弟弟西奧,寫有900封信,文彩非凡,熱情感人,成為研究梵谷藝術最可靠的文獻。

我的畫賣不出去,對此我毫無辦法。然而,總有一天人們會明白,它們的價值要遠高於上面的顏料以及我本人的生命。

情感有時強烈得令人不知不覺地工作......筆觸就像一席話或一封信裡的字眼一樣,源源而出,而且凝聚起來。

用「愛」比「沒有,不是能更好更準確的去「感知」一件事物嗎?

我就是我的畫 I am my painting

梵谷的畫
梵谷以「自我」投入,出向日天真自奔放、親切感人(下圖),並稱它是「my sunflower我的向日

梵谷在世人眼中,是個完全失敗者。他有情有義,非理性行為,為世俗不容。鄰人稱他是傻子、瘋子,他只能以藝術來規範自己無法適從的人生。梵谷的世界,沒有誡條、沒有對錯,直率的筆觸、沒有隱藏。濃烈的色彩,帶着次序與和諧,對人生依然抱着希望 他的年代,沒人懂他。如今,的畫感動了千萬的

梵谷的傳奇
美國知名導演 Julian Schnabel 的新作「在永恆之門前」,想透過梵谷的眼,講述梵谷生命後期的故事。在梵谷的世界中,只有他和他的畫。最後,梵谷被鄰居少年的惡作劇所槍傷(而非一般所說的引槍自殺,我想是對梵谷的平反。在戲中,他說他不曾擁有過良善梵谷,沒有舉報殺害他的人。(見拙文https://jinnaart.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html)

梵谷說:「我就是我的畫」。梵谷的畫,生氣勃勃,熱情揚溢,沒有半點厭倦人生。梵谷的傳奇,盡在他的畫中、書信中,他教人相信,在所有的失望中,不要放棄希望。

「拾穗者」臨摹

米勒「拾穗者」臨摹
Homage to Millet "The Gleaners"
Jinna 2021年作
油畫 90 x 90 cm

終於把看畫、讀與品畫,連起來了此番看了名畫、讀了好,很想臨摹大師作品。

多年前,在奧塞美術館看米勒的「拾穗」時,驚喜於看到大師真跡,卻未及細賞。年後,再詳讀「拾穗」的身份、来由,從看畫到畫,觀加上觀,印象深刻。及至臨摹「拾穗」後,跟着米勒走一次他的心路歷程,從看畫到讀畫到品畫,才真正的認識了米勒,印象難忘

一筆一筆的追踪下,他的色盤單調、不鮮明。米灰色中,加有灰黃、灰藍、灰紅、灰綠;棕色與黑色,造成影子。他的筆觸很重,不精細。他的色澤,很乾枯,婦女的臉和手,特別粗糙。然,這就是他要畫的,他懂的,農民的艱辛。很粗獷,很乾枯,很來勁,如同他的人,很奮力,很堅持,為農民出聲。米勒要以崇高的感覺對待平凡,賦予藝術真正的力量。」他的三位「拾穗平凡粗糙,卻很有力量。他是農民,也是農民畫家,我想他做到了。

看畫、讀畫到品畫,我真正品嚐到「拾穗者」的滋味,是苦澀中的甘美、是知足中的豐盛

米勒「拾穗」,請看上期拙文: 拾穗者 (畫引子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