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1940)
徐悲鴻(1895-1953)
國畫 144 x421cm
徐悲鴻紀念館藏
徐悲鴻(1895-1953)
國畫 144 x421cm
徐悲鴻紀念館藏
這幅巨型國畫,共畫了七個壯漢,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舉起鋤頭,開山闢土。愚公倚鋤,跟鄰婦與孩子訴說自己的信念,只要努力不懈,終可移山,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婦人的兩個兒子,一個幫忙搬石,一個邊聽邊吃飯,意味着壯漢未完成的任務,還有下一代可以繼承,使子孫温飽,活得更好。後方的趕着牛車的姑娘,也加入了移山的行動。左側两頭大象,和中間鬍子壯漢,為作品添加了印度色彩。赤裸的壯漢,在國畫中出現,極不尋常。
畫家作「愚公移山」,鼓舞正陷於生死存亡,全面抗日的中國人,團結力量,保衛家園。全畫以寫生的手法,捕捉人物當下動作與神態,栩栩如生。緊凑的構圖,氣勢磅礡,充滿張力。活生生的歷史大畫,為國畫中之少見,樹立了文化抗戰的典範。
1940年間,正值徐悲鴻創作之顛峯,先後完成了兩幅「愚公移山」油畫 (下圖) 和一幅國畫 (上圖)。
中日戰爭爆發,徐氏應印度詩人泰戈爾之邀,前往印度開辦畫展,並為其作肖像畫(下圖)。
留印期間,萌發了「愚公移山」的構思,做稿無數,也聘用了印度廚師,担任模特兒(下圖)。
徐悲鴻兼善中、西繪畫,更以西畫寫生手法,注入國畫,創洋為中用、中西合併「新國畫」之先。
徐悲鴻,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人。父徐達章善詩畫篆刻,為傳統國畫家。年少即受其父薰陶,能書善畫。然他始終懷有夢想,努力不懈,力爭上游。
24歲,得公費留法八年,接受了完整的西畫訓練。他特別注重素描,認為素描乃無國界、世界性藝術語言。他提倡「學藝術必學素描」,把西洋美術學院的課程,引進中國,掀䦕民國初期,全國各地纷紛成立美術學院之序幕。
34歲後,曾在新加坡、印度、歐洲等國辦個展,宣揚中國文化,表揚國人抗戰之決心,並為國內震災籌款。
徐悲鴻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成為民初藝壇天之驕子,集藝術光環於一身,負面的聲名也不少。然時勢造就了英雄,英雄也造就了時勢。58歲病悴。家屬依其違願,把他的1200件遺作及收藏等,全數捐贈國家,藏於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流芳百世。
「復興中國藝術。」一生使命。
「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以西方寫實主義改良傳统國畫。
「能與時代共痛癢,而又有定見實學的藝術人材,以為新時代之先驅。」
成為20世紀新中國藝術的奠基人。
1940年,與「愚公移山」同年,馬蒂斯作了上圖。看他晚期的畫風,愈來愈有東方味了。就像國畫,用毛筆鈎畫,再填入顏色;沒有焦點、自由轉換著角度;沒有細節、極簡的輪廓;沒有明暗、平塗著濃郁的對比色。畫家有意打破了西畫所有傳統技法的束縛,也放棄了像十九世紀初的畫家,對科學理性的追求。無拘無束的風格,很明顯是受到東方藝術的影響。拋離具像的描繪,而求之於精神上之滿足。1940年,馬蒂斯帶着神韻,走入西畫。徐悲鴻帶着陽剛,走入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