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坐圖: 故宮特展「畫語─會說故事的圖畫」

1. 卻坐圖 (宋朝 960 - 1279)
軸   絹本設色 
146.8 x 77.3 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故事袁盎進言勸諫 (漢文帝史實)
「講述袁盎於漢文帝偕后妃遊覽上林苑時,勸阻皇帝勿讓寵妾慎夫人僭越座次,以免尊卑失序,反而害了她。畫面描繪了不願就座的慎夫人、袁盎進言勸諫以及皇帝端凝傾聽的場景。人物表情和動作乍看平和肅穆,但文帝與持兵器侍衛一齊注視袁盎的眼神,卻又增添了微妙的緊張感,充分展現圖像敘事的魅力畫面上並無名款,描繪人物的線條流暢有力,設色精緻典雅,背景中的樹木、石頭和器用的刻劃亦細緻精工,推斷應是出自十三世紀南宋宮廷畫家之手。」取自故宮博物館 https://theme.npm.edu.tw/Spotlight11310

看古畫、尋根源、說故事,搭配本土漫畫家把故事畫成繪本,輔以古畫新生命。

2. 濠梁圖 (清 金廷標)
軸 紙本設色 
165.5 x 95.4 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故事描繪〈莊子秋水篇〉中,莊子和惠施,在濠梁橋上,展開一場「河中的魚是否快樂」的辯論

3. 漢 武氏祠畫像

敦煌武氏祠西壁石刻拓片 (西元151年)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故事石刻拓片中,充滿故事,故宮輔以榜題文字:

上排:桀,禹、舜、堯、帝嚳、顓頊、黃帝、神農、祝融、女媧、伏羲。

中間:七個忠孝節義的故事:丁蘭供木人、老萊子娛親、閔子騫失棰、曾母投杼、荊軻刺秦王、專諸剌吳王、曹子劫桓。

下排:車騎


4. 明解增和千家詩註

明內府朱絲欄彩繪寫本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故事明宮廷精製童蒙書。唐詩+釋義+和詩+插圖,使我們得以一窺古代童書風采。


5. 敦煌莫高窟第四二八窟(六世紀)

民國 張大千 摹

絹  横卷 65.5 x 1105公分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故事須達孥太子樂善好施,同意佈施敵國的八位婆羅門(司祭),讓他們騎上百戰百勝的白象離開,而自己卻遭放逐。

畫語悅讀:現塲設讀書區,可以翻閱穿越古今的「古畫+漫畫」繪本。

結語:故宮特展「畫語 ─ 會說故事的圖畫」,展出一批「故事畫」及「敍事畫」,利用影像、漫畫、遊戲等方式,來展現陳年古畫,用心良苦。發現中國的「人物畫」,如此豐盛。這些以非「文人畫」與非「大師級」的作品,畫的是民間故事、信仰及訓導。經過故宮為每幅畫加上註解,並印製漫畫繪本,古畫變得生動有趣,令人耳目一新。只是古人在道德教條的沈重壓力下,主題貧乏,精彩不起來。然而,透過展覽,盼中國人的忠孝節義,悄悄的再植看畫的老少心中。

「這次展覽,除了可以欣賞畫家如何以圖像經營充滿魅力的故事,也測試一下自己的圖像辨讀力,是否能夠穿越時空,接收到創作者希望傳遞的豐富訊息。」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exhibition.aspx

影片:

香江行(9: 慈山寺)


                                                                        
慈山寺
位於香港大埔洞梓,佔地15萬平方呎,由香港巨富李嘉誠出資34億,興建十載,2015年開啓參學。慈山寺乃漢傳佛教寺院,弘揚佛法,推廣佛法修持及教育,歡迎參學者參與茶禪、行禪、抄經等活動,淨化心靈。


觀音
素白觀音像,總高76米,青銅合金鑄造,外噴塗白色氟碳自淨漆。模宋造型,高雅飄逸,站在港島高處,俯聽眾生。觀音髮髻內現阿彌佛像,法身佩帶瓔珞,右手持摩尼珠,左手持淨瓶,施與淨水,淨化信眾。觀音以慈悲與智慧,廣度一切有情。https://www.tszshan.org/
千應處
觀音像前,設長長的慈悲道,兩旁植18棵古羅漢松。道中置"千應處"青銅水盂。「慈山寺以 "供水" 祈福代替香火,參觀者可在取水池用木缽裝滿水,捧著木缽,滴水不漏地走過經觀音聖象前的慈悲道,將水供奉至「千應處」,便算完成祈福。」
https://www.orangenews.hk/artanddesign/1197293/?utm_source=newscopy&utm_medium=referral
「一生補處」
「梵語 eka-jāti-pratibaddha。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略稱補處。即指菩薩之最高位─等覺菩薩。一般皆稱彌勒為「一生補處」之菩薩。據彌勒上生經等記載,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待此生盡,則下生於人間,以補釋迦之佛位。」http://m.fodizi.tw/f05/61111.html

羅漢坐像
明(15C. 中葉)
銅鎏金。高80公分
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藏

羅漢面如童子,臉帶笑容,和善可親。身穿右袒架裟,跏趺而坐雙掌上舉至胸前,應是捧有已遺失的護法器。簡單的造型,流暢的綫條,優雅的風采,堪稱佛教藝術中之神品。慈山寺佛教藝術博物館,位於觀音像底蓮台內,收藏中、台、日、韓、印度等地珍貴佛像及文物。在圓型的空間,展揚佛教藝術,共建人間淨土。

「五觀堂」設有免費飲品茶點供應,隨緣樂捐。


影片: 慈山寺|法師的一天

香江行(8: 科威特藝術&樂高清明上河圖)


 科威特藝術和文化節
 Kuwaiti Arts and Cultural Festival

香港沙田新城市廣場戶外表演場,舉行了「科威特藝術和文化」慶典,包括音樂表演、書籍、繪畫和手工藝的展覽,招攬世人認識其傳統文化的特點,親身體驗科威特的風土民情,以促進雙方的合作、友誼和文化交流。這是科威特應邀,參加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策劃的:「亞藝無疆:亞裔藝采」藝術節,參與者共有廿多國家。

展場三幅油畫,典型的沙漠風情和市集,風格雅緻清新,卻有著很大的疏離感。

身穿金線刺繡黑紗長衫的女仕,正在示範傳統刺繡,華麗中帶著權威。

現場一團和氣,主人奉上苦茶、甜食和小禮物。他們來自沙漠,帶著異國風情,尋求文化交流與傳𠄘。

《清明上河圖》立體情景模型

   300萬顆樂高積木

   26米長x 1.78米闊

   展覽設多處文字牌解說






《清明上河圖》

北宋翰林圖畫院大師張擇端,以精湛的工筆,長篇的畫卷,描繪宋徽宗時代的「清明時節」,在其「政治清明」的統治下,汴京城繁榮的景象,讓千百年後的人,都能一睹大宋輝煌的風華。


2024年,香港中銀「理財Trendy Too」召集上千位年輕人,連同樂高®專業認證大師洪子健,以兒童的玩具:樂高積木,攜手拼砌傳世中國名畫「清明上河圖」。歷經5個月的製作,挑戰成功,獲取全球最大的樂高®立體情景模型健力士世界紀錄™,使神品得以傳承全新的一代,從兒童著手,認識我國中華文化之優厚。


結語

科威特走出沙漠,走入世界,宣揚其文化。中華文化,走出傳統,走入童心。文化傳承,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清明上河圖》影片

壺中乾坤



內畫廕昌像鼻煙壺
馬少宣(1867- 1939)
水晶  高6.7 x 長1.5 x 闊6.7厘米
浮雲軒藏品  捐贈香港藝術館

此壺乃「鼻煙壺京派首席」馬少宣為民初軍事重臣廕昌(1862 - 1928)所繪畫之肖像,足以見証「鼻煙壺」繪畫之舉足輕重,匹比西畫之素描,從工藝繪畫走上藝術繪畫之路。「19世紀,攝影技術傳入中國,啟發《炭精畫》,用特製的禿筆蘸取炭粉擦塗,以陰影呈現人像輪廓,捕捉人物的容貌神韻」(取自展館塲刊)。馬少宣的內畫鼻煙壺,「一面詩一面畫」,技術精湛,創意無窮,聞名中外。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名譽獎。

厚禮:

香港藝術館正在展出《贈禮之選—中國鼻煙壺- Gifting with Chinese Snuff Bottles 》。2023年,洗祖謙伉儷捐贈香港藝術館,共490件精美「鼻煙壺」厚禮,與眾共享!

鼻煙:菸草硏磨成細末,加入各種花卉或麝香等藥材提揀及發酵而成五種煙味(膻、糊、酸、豆、苦)煙味,以鼻吸入(Snuff )。據說可驅寒辟疫,醒腦提神。

鼻煙壺:小巧玲瓏,質優功精,款式講究,寓意吉祥(見以下影片)。鼻煙放在壺中蠟封再發酵,有達數年至數十年,才開封使用。

源起:17世紀,歐洲傳教士把美洲印第安人吸聞之鼻菸,帶回歐洲,繼以貢禮傳入中國。雍正年間,把外來的「snuff 士拿乎」,在中國正式命名為「鼻菸」。

流行:滿清皇帝喜歡以珍貴的「鼻煙壺」,饋贈使節、獎賞大臣。鼻煙壺」遂在皇室大臣中流傳,漸普及於民間達官貴人,成為彰顯個人身份與品味之珍品。

自用:按時節及場合,攜帶可多至數枚,一日替換數次。

重禮:陸燿《煙譜》:「鼻煙一器或值數十金,貴人饋遺以為重禮..... 所貯之瓶備極工巧,多用瑪瑙、玻璃、玳瑁或洋瓷、金銀為之。」

影響:袖珍鼻煙壺源自西方,卻在中國大放異彩,青出於藍。在工匠的巧思,精靈的技術下,巧奪天工,包羅萬有,其成就足以編成一本袖珍的中國工藝美術史,見証中國文明與藝術先進之軌跡。至今,仍是中外藏家爭相收藏之珍寶。

影片:圖片攝自展場










炙艾圖 vs 聖母之死浮雕(畫引子# 74)

                         https://theme.npm.edu.tw/Spotlight11304/                      


炙艾圖
南宋宮廷製作的風俗畫 (https://theme.npm.edu.tw/Spotlight11304/)
軸   水墨設色 68.8 x 58.7 公分
故宮博物院藏

《走方醫》乃指搖着串鈴,舉着幌子(招牌),在鄉間行走,幫人治病的郎中。《炙艾圖》中的《走方醫》,穿著補丁衣衫、破洞褲子,腰繫藥囊,一本正經的用艾火熏灼來醫治病家的背痛。可病家卻痛楚萬分,張口大喊,掙札欲逃。两位一老一小,臉帶愁容(擬似病家家屬),和另一位婦人(擬似郎中夫人),合力的緊抓病家的雙臂及頸項,又以腳頂著病人的膝蓋,使其動彈不得,以便治療得以繼續。此時夫人對郎中「眨眼」,暗示一切就緒,快快下手。背後拿着膏藥的徒兒,看著洋相,暗暗竊笑。

這是13世紀,中國南宋(1127 - 1279)的《人物畫》,舊傳為南宋宮廷畫家李唐所作。六人滑稽的長相、誇大的表情及動作、戲劇化演出,放在鄉間綠林中,栩栩如生!畫家用筆講究。有描寫五官髪膚的《細筆》,粗衣摺皺的《釘頭鼠尾描》,勾勒樹幹的《潤筆》,樹葉隨風飛揚的《短弧線》。洋相被優雅的景色包裝起來,不俗。
 (https://theme.npm.edu.tw/Spotlight11304/)

本畫記載了南宋的文明、繪畫和藝術。風趣高雅,雅俗共賞。南宋藝術,從宮廷走入民間,更走在世界前端,獨領風騷!

13世紀東西方藝術比一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Dwo5tjVPw                                  

聖母之死 Death of the Virgin  (約1230年)
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教堂南翼門廊上浮雕作品

十二門徒圍在聖母床邊,瑪利亞瑪達肋納跪在床前,中間的基督捧著聖母的靈魂。人物眾多,表情各異。聖母的靜謐、瑪達肋納的失落、耶穌的承諾、門徒的哀愁。作者把生命氣息,注入人像裡,打破中古時代古板的藝術,走向寫實的哥德藝術,朝向自然主義。作者大量用衣服披褶,展露被包裹下的人身,單純化了複雜的畫面。聖經故事,立體、宏偉、動人,更具說服力,感化信徒。

十三世紀西方藝術,追求為宗教服務,聖經故事雕刻,成為主流,「繪畫」尚未成熟。「畫家」,只爲聖經作手稿及裝飾。「師徒制」下,學徒協助師傅,畫些不重要的部分;或臨摹師傅,待機以發。這與我南宋成熟的宮廷畫院,無法相比。

中國宮廷繪畫始於唐。唐宮廷畫家張萱《簪花仕女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皆中國人物畫之極品。兩宋畫院制度更完備,《炙艾圖》乃院體畫之表表者。我國「人物畫」,在西方「繪畫」未起步前,已登高峰。西洋人物畫,自15世紀「文藝復興」始,百花齊放,比起自明清以來,趑趄不前的中國人物畫,更勝一籌。

 哥德自然主義藝術

金毯上的四裸女(畫引子# 73)

金毯上的四裸女 (1950)
常玉 Sanyu(1901-1966)
油畫木板 123 x 141.5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

枯梅
油畫木板
126 x 69 cm
國立史博物館藏

北京馬戲
油畫木板
82 x 121 cm
國立麽史博物館藏

極簡的裸女,蕭瑟的盆花,渺小的動物,沒有很多的細節和修飾,坦率中一目了然。活在絢麗多彩的花都中,常玉只是一個失落的過客。

又見常玉

台灣歷史博物館正在展出《他者,他方:常玉與旅法藝術家的巴黎跫音》包括了常玉和11旅居法國的中、日畫家的作品和故事。常玉以主角的地位,佔領了最多的展覽空間。這是史博館第七次舉辦常玉展。

常玉:出身優渥,幼習書畫。留法學畫,自成一格。藝途坎坷,貧困而終。

他喜歡畫:盆花、裸女、動物。

他這樣畫:書法硬朗的綫條,濃郁富麗的色彩,有意識的添上中式元素。

他〈寫〉畫:道出他的華麗、弧傲、鄉愁。

「我的生命中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畫家。對於我的作品,我認為不需賦予任何解釋,當觀賞我的作品時,應清楚了解我所要表達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 常玉。

「現在我們知道常玉的存在。我們觀賞他的作品 - 那是他生命的重心。常玉的畫作抒發著愛、孤寂,以及對遙遠祖國的思憶。現實生活中的常玉,是一個有自尊、聰敏、誠實但窮困的藝術家。他把安詳遨遊於生命間的靈魂給予他畫中的花卉、女人、魚及豹。我這個朋友難得開口感謝別人..........但今天他會微笑著說聲謝謝你。」- 摘自《常玉油畫全集,大未來藝術出版社,法國好友,羅勃.法蘭克的話。

浴後 (1953)
潘玉良
90.7x65.3cm 綜合媒材紙本

畫的是自己的寫照,感性中帶着剛強,自信、無耐。在那男尊女卑的中國年代,潘玉良的裸體畫,是絕大的挑戦,導致她步步辛,最後永別家鄉。

長得不漂亮,那就努力活得豐盛
我的一生,是中國女人為愛和理念取女人自信的一生。---潘玉良
詳「執扇自畫像:畫引子42」https://jinnaart.blogspot.com/2021/12/42.html

常玉 (1901-1966) vs 潘玉良 (1899-1977)
兩個異鄉人,同時期抵達巴黎尋夢。帶著鄉愁,創造中式西畫,最終頑強的客死他鄉。比較他們的祼女作品,理性 vs 感性,各展所長。世人稱常玉高雅,潘玉良庸俗,有點不公平。如今,常玉的名氣,遠遠在潘玉良之上。一番因由,使常玉一舉成名,天下無雙。

1964年,常玉應邀台灣教育部,來台教書及在史博館舉辦個展。他把49件油畫先寄台灣,自己卻因故未能成行。两年後猝死巴黎,留下在台灣的作品,由教育部交史博館修理整頓,研究策展,不違餘力。常玉的作品被看見了,研究常玉成為風潮,聲名遠播。2023 佳士得常玉作品《花毯上的側臥裸女》以台幣 7.55億天價成交。(https://udn.com/news/story/7270/7606072)常玉,登上國際華人拍買價榜首。


註:常玉作品圖片攝自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