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theme.npm.edu.tw/Spotlight11304/
炙艾圖
南宋宮廷製作的風俗畫 (https://theme.npm.edu.tw/Spotlight11304/)
軸 水墨設色 68.8 x 58.7 公分
故宮博物院藏
《走方醫》乃指搖着串鈴,舉着幌子(招牌),在鄉間行走,幫人治病的郎中。《炙艾圖》中的《走方醫》,穿著補丁衣衫、
破洞褲子,腰繫藥囊,一本正經的用艾火熏灼來醫治病家的背痛。可病家卻痛楚萬分,張口大喊,掙札欲逃。两位一老一小,臉帶愁容(擬似病家家屬),和另一位婦人(擬似郎中夫人),合力的緊抓病家的雙臂及頸項,又以腳頂著病人的膝蓋,
使其動彈不得,以便治療得以繼續。此時夫人對郎中「眨眼」,暗示一切就緒,快快下手。背後拿着膏藥的徒兒,看著洋相,
暗暗竊笑。
這是13世紀,中國南宋(1127 - 1279)的《人物畫》,舊傳為南宋宮廷畫家李唐所作。六人滑稽的長相、誇大的表情及動作、戲劇化演出,放在鄉間綠林中,栩栩如生!畫家用筆講究。有描寫五官髪膚的《細筆》,粗衣摺皺的《釘頭鼠尾描》,勾勒樹幹的《潤筆》,樹葉隨風飛揚的《短弧線》。洋相被優雅的景色包裝起來,不俗。
(https://theme.npm.edu.tw/Spotlight11304/)
本畫記載了南宋的文明、繪畫和藝術。風趣高雅,雅俗共賞。南宋藝術,從宮廷走入民間,更走在世界前端,獨領風騷!
13世紀東西方藝術比一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Dwo5tjVPw
聖母之死 Death of the Virgin (約1230年)
法國斯特拉斯堡(Strasbourg)大教堂南翼門廊上浮雕作品
十二門徒圍在聖母床邊,瑪利亞瑪達肋納跪在床前,中間的基督捧著聖母的靈魂。人物眾多,表情各異。聖母的靜謐、瑪達肋納的失落、耶穌的承諾、門徒的哀愁。作者把生命氣息,注入人像裡,打破中古時代古板的藝術,走向寫實的哥德藝術,朝向自然主義。作者大量用衣服披褶,展露被包裹下的人身,單純化了複雜的畫面。聖經故事,立體、宏偉、動人,更具說服力,感化信徒。
十三世紀西方藝術,追求為宗教服務,聖經故事雕刻,成為主流,「繪畫」尚未成熟。「畫家」,只爲聖經作手稿及裝飾。「師徒制」下,學徒協助師傅,畫些不重要的部分;或臨摹師傅,待機以發。這與我南宋成熟的宮廷畫院,無法相比。
中國宮廷繪畫始於唐。唐宮廷畫家張萱《簪花仕女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皆中國人物畫之極品。兩宋畫院制度更完備,《炙艾圖》乃院體畫之表表者。我國「人物畫」,在西方「繪畫」未起步前,已登高峰。西洋人物畫,自15世紀「文藝復興」始,百花齊放,比起自明清以來,趑趄不前的中國人物畫,更勝一籌。
哥德自然主義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