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島看藝術祭(一)



1.《直島展覽館》
設計者:藤本壯介建築設計事務所
(Sou Fujimoto 1971出生於北海道,
畢業於東京大學工程學院建等系。)
藝術品:戶外藝術作品   
尺寸:高約6.3-7公尺,不規則多面體。

材質:由250塊三角型、白色銬漆不鏽鋼網格板組合而成。

位置:日本四國直島宮浦港口
所有者:直島町

直島宮浦港口,飄浮而來,一座巨大卻輕盈、堅固卻通透,新頴亮力的《新展覽館》,誠邀你在外面或入內參觀。主打展品:港口風光。透過網格,觀眾與海港的白天、黑夜互動,讓大自然、海風、海浪、海港的氣味,陪伴你的逗留。夜黑後,她轉身為晶瑩剔透的寶石,海市蜃樓,似幻似真。


這是一個融合大自然、藝術、建築、燈光、與群眾互動的傑出作品,獲得了藝術界和遊客高度評價,及直島町收藏。



跳島尋寶看藝術:
我正在日本,參加每三年舉辦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藝術祭》是指大規模、定期的,將藝術家、作品和觀眾聚集在一起的節日。秋季會期:10月3日到11月9日。活動會場遍布《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和各個島嶼,共17個展區,展出日本和世界各國藝術家的作品。


昨天去了四國的直島,島上共有四個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曾是弧寂的直島,因轉型為《現代藝術中心》而享譽全球,使其他島嶼也紛紛倣效,置入大型藝術品,吸引遊客。


這𥚃,容我帶你跳島,走一趟新藝術的《大觀園》。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集合大成本、大製作、大費周章的找到合適的地點,展現藝術家的創意。為觀賞者:去追島、去尋寶、去發現新藝術,樂在其中;為藝術家:作品被永久收藏,極為光榮;為收藏者,藝品吸引四海而來的遊客,提升經濟效益,一舉三得。


2. 紅色南瓜草間彌生

離《直島展覽館》不遠,是草間彌生創作的著名公共藝術作品《紅色南瓜》。鮮豔的紅色底加上黑色圓點裝飾,比同島附近的《黃色南瓜》,更生動活潑。


入進《紅色南瓜》內部空間,紅色幻影,千變萬化,設窗洞外望,可見港口風光,與《直島展覧館》,異曲同工。草間彌生曾形容這是「追尋太陽的紅光到宇宙盡頭,化為直島海中的紅色南瓜」,象徵無限的可能性。 

(待續)

畫引子#86: 高更的光環


1.《黃色基督的自畫像》 (Self-Portrait with the Yellow Christ 1890 - 91)
高更在西方文明(基督)和土著神明中間,神情嚴肅,他要建立他的理想國,夢中的天堂。

******

2.《帶光環與的自畫像》 (Self-Portrait with Halo and Snake 1889 )
41自畫像充滿宗教符號 :《光環=神聖》+蘋果=誘惑+=罪惡》,是「天使」?「魔鬼」? 依椐高更的親密朋友哈恩(Meijer Dr Hann)說,高更對自己作的「嘲諷畫」,自嘲自娛,自己神化了,卻也暴露他內心狂妄、野心與一心要帶上光環的決心。

******

3.《神的兒子》聖誕(Te Tamari No Atua / The Son of God, 1896)
頭帶光環的基督,就在大溪地的帳篷中𧩙生。
******

4. 《受難的基督》Christ on the cross 1889)
木刻圓筒藝術品。

******
5.《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1897)
高更49歲作品,他稱之為「藝術遺囑」。他用自己最擅長的色彩和符號,來描繪自己選擇的人生全景。從出生(右邊嬰兒)到死亡(左邊老婦),記下了大溪地的半生緣。然,「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往那裡去?」的大問號仍在。高更還沒有找到自己的夢想天堂!
******

高更的宗教畫作

儘管畫作中常出現宗教主題高更並非虔誠基督徒。他個人的心靈探索,將異國元素融入他的藝術中,為宗教主題賦予了新的內容與意義。他探索「基督受難」的主題,隱喻他作為藝術家,是項極痛苦與聖神的使命。在他的作品中,他甚至常將自己描繪成基督的形象,十分可笑。透過將聖經故事設定在塔希提島,高更比喻著他所追尋的新世界,是一個沒有束縛、回歸自然與原始的理想國。


高更的綜合主義畫風

高更用《綜合主義》來描述他與他在龐塔旺畫派(Pont-Aven School)的朋友們所發展出來的畫風結合

1. 自然形式的外觀(the outward appearance of natural forms)。

2. 藝術家對其主題的感受(the artist's feelings about their subject)。

3. 純粹的線條、色彩和形式等美學考量(purely aesthetic considerations of line, colour, and form)。


「不要過多地對著自然作畫。藝術是一種抽象。從自然中獲得這種抽象,同時在你面前夢想著它,並多思考將會產生的創造。」

"Don't paint from nature too much. Art is an abstraction. Derive this abstraction from nature while dreaming before it, and think more of the creation that will result."

 

高更的藝術成就

1893-1895 年間,高更第一次在巴黎展出大溪地的作品「野蠻」「原始」、「聖神的風格和主題,與當時巴黎主流的藝術大相徑庭,引發爭議,被「主流藝術」拒絕在門外,生時籍籍無聞。


回看高更的一生,一位命中註定的頹強藝術家。原始、純粹、神聖一直在追棒著他,掩蓋了的荒唐、墮落、窮困。只有在他的畫中,我們看到了心儀的國度夢想堂----屬於他的真實、平和、圓滿; 超越傳統定義超越時代藝術家,終於帶上一世的光環,名聞天下,影響深遠。


「色彩!多麼深刻而神秘的語言,夢想的語言。」

"Color! What a deep and mysterious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dreams." 

 https://www.quoteikon.com/paul-gauguin-quotes.html


全文完。


畫引子#85:黃色基督 - 高更的宗教畫作(二)

 

1. 黃色基督
The Yellow Christ 1889年
油畫 91.1×73.2cm  美國紐約州水牛城奧爾布賴特-諾克斯藝術館藏

三個法國農村布列塔尼的婦女,虔誠而安祥地圍繞著,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秋色正濃,黃葉滿地,遠處農人正在收割。這片熟悉的家園,以及婦女們在秋收後進行的晚禱,將宗教與當地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在一起。高更用平易近人的方式,描繪了平凡人對信仰的虔誠。

黃色基督完成30年前米勒畫了神聖莊嚴的晚禱。地平線上,樸實的農民,虔誠地站在土地上,禱告、感恩。米勒要以崇高的感覺對待平凡,賦予藝術真正的力量。」這種聖潔而崇高的意象,是當時大眾普遍認知的宗教畫風格。

************************************************

2. 佈道後的幻象:雅各與天使搏鬥 (1888)

The Vision after the Sermon :Jacob wrestling with the Angel

油畫72.2 x91 cm  英國蘇格蘭國家畫廊


聖經《創世紀》描述雅各伯在返回迦遖時,於雅博渡口與天使「摔角」的事件。原文記述他在腹中抓住哥哥的腳跟,壯年的時候與神較力。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年輕的雅各伯從兄長厄烏爾手中奪得長子名分,為兄長追殺而逃亡,承擔作惡的後果。 壯年雅各伯決意改過自新,成為一個懂得施予和謙卑的人。在悔改的路上,他與天使搏鬥,重新贏回了上帝的祝福。


高更在畫作中描繪了12位布列塔尼婦女在教堂佈道後,看見雅各與天使搏鬥的幻象。畫面中的樹幹將場景一分為二:一邊是聖經故事,另一邊則是婦女們的感悟。高更獨特的構圖與豐富的色彩,使信仰的教條變得活潑生動。

************************************************

3. 綠色的基督(1889)

The Green Christ  

時安特衛普皇家美術


一位驚慌的布列塔尼婦女蹲在「耶穌受難雕像」腳下,試圖躲避背景中追來的人。遠處是漁村海景,漁夫們正在回家的路上。

 耶穌受難」藝術作品,常見於美術史中。韋登的「御下基督」,畫技精湛舉世無雙。然而,過於着重戲劇性的的張力,變得繁複而失焦

布列塔尼的「受難雕像」是當地獨特的宗教藝術形式,重要的文化地標。高更把雕像移至山坡上,「綠色基督」,成為苦難者的避護所更親近民心。

************************************************

綜合主義  Synthetism
在1888年之前,高更的畫作風格偏向印象派。1888年,他在阿旺橋和阿爾勒停留期間,與埃米爾·貝納共同創立了綜合主義。這種風格捨棄了傳統的寫實主義,轉而強調藝術家主觀的情感與理念。布列塔尼農民的原始純樸與直率深深吸引了高更,也促使他日後遠赴大溪地,追尋他的藝術夢想。

繪畫是所有藝術中最美的。它凝聚了所有的感覺,每個人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浪漫的情懷。------高更  https://www.quoteikon.com/paul-gauguin-quotes.html

(待續)

畫引子#84:萬福瑪利亞 - 高更的宗教畫作(一)


Ia Orana Maria (1891年,高更43歲作品)

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

113.7 x 87.7 cm
油彩.畫布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 Ia Orana Maria" 高更題名畫作。在大溪地的傳統問候語中,Ia Orana 意為「Hello」或「你好」。畫作常見英文譯名為"Hail Maria "中文 "萬福瑪利亞 "


頭帶光環的大溪地母與子,相親相依,和樂融融。母親壯碩的身體,支撐著聖子餵依在她肩膀上的重量。孩子全然信,母親全然承受,散發著一般聖母聖子的畫作裡,不常出現的親暱。


「一位黃色翅膀的天使,向兩位大溪地婦女揭示了瑪利亞與耶穌,他們也都是大溪地人... 背景是非常幽暗的山脈與開滿花的樹木... 我對這幅畫感到相當滿意。」-------節錄自高更紀錄大溪地生活的手札"Noa Noa"


不仔細看,還真的看不見黃色翅膀,身穿紫色的上衣,頭戴光環的天使,她被前面的白花樹遮擋了

大溪地式的"天使報喜",帶着原始、天真,異國色彩,隨性自在。高更在島嶼上,用了大溪地的人物,說了西方文明的宗教故事。這是一幅旨在代表宗教場景的畫作,但以極其簡單的大溪地方式,與教會的慣例相去甚遠。」—-高更


秘魯 童年的回憶

高更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秘魯人。六歲喪父,隨母親在秘魯生活,享有優越的成長環境,種下對遙遠、原始和充滿異國情調的土地的嚮往,使他拋下巴黎的現代生活,遠赴大溪地島,尋找他的藝術天堂。


大溪地 夢想的天堂

大溪地位於南太平洋中部,是法屬波里尼西亞的一部分。高山林立的島嶼,由火山形成、周圍環繞著珊瑚礁,擁有豐富資源自然美景,住著純樸的波里尼西亞人。高更此圓夢,為求探索原始文明、超越西方文明、更純粹和本能的精神世界。


高更話語

 「文明讓我生病了。我想回到原始的狀態。」

 「當我離開法國時,我沒有帶走我的財產,但我的藝術正在變得強大。」

 「我將去大溪地島,在那裡,我將可以安靜地工作,並找到我所需要的色彩和自由。」


高更自學成才,在1889 - 91年間,作了九幅同類的宗教畫,容我分期,下回再續


瞿塘如面 - 長江行

瞿塘如面 - 長江行
Jinna 2025/8作品
90 x 90 油彩本布


《瞿塘峽》,曾是長江三峽中、最短、最險的一段。兩岸峭壁如削,江面驟然收窄,水勢湍急,轟隆作響。古人行舟至此,皆瞿然(驚視)失色,故稱《瞿塘峽》。


 《夜入瞿塘峽》

 唐白居易(819年作)詩文:


 瞿唐天下險,夜上信難哉!

 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

 逆風驚浪起,拔棹暗船來。

 欲識愁多少,高於灩澦堆。


詩人深夜逆風行舟,險景與愁情交織,暗喻人生旅途艱。他用「雙屏」來比喻兩岸高山就像兩扇巨大的屏風合攏 。用「匹練」形容天空只剩下像一匹白絹般窄窄的縫隙 ,極為傳神最終以「高於灩澦堆」瞿塘峽口的一塊著名險石來形容滿腔不幸遭遇和淪落愁緒磅礡難釋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759年作)詩文: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時忽遇大赦。他欣喜若狂,立即乘船東下。詩中描繪飛速穿過瞿塘峽的情景手法誇張而生動。他用「彩雲」、「一日還」、「猿聲」和「輕舟」展現了詩人擺脫困境、重獲自由的暢快心情。長江水,載著白居易愁,和李白的喜,大相徑庭。


《白帝城托孤

《瞿塘峽》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的入口,便是《白帝城》。公元223年,劉備臨終前將幼子劉禪托孤於承相諸葛亮。兩人肝膽相照傳頌千古。《白帝城》成為郵輪遊客下船遊歷要點舉足輕重。


瞿塘如面 

《瞿塘峽》壯麗而豪邁,傳承著我們厚重文化底蘊。如今,灩澦堆》於1958年炸除,三峽水壩已建水患已治零距離的坐在大郵輪甲板上,看到俊俏、廣濶、宏偉的《瞿塘峽》,在藍藍綠綠、緩緩徐徐的光影中~~蕩漾。邀你入畫,探索峽谷的歷史,感受山河的脈搏,體驗那份身處天地之間、自然零距離如面對話的震撼、敬畏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