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之死 Death of Marat (1793)
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 Louis David (1748 - 1825)
油畫165 x 128 cm
比利時皇家美術博物館藏
馬拉、新聞記者、大衛的摯友,以犀利文筆,抨擊獨裁專政,宣揚共和,成為革命派領袖之一。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爆發,革命派促成了無數貴族命送斷頭台。1793年7月13日,保王黨派夏洛蒂柯黛,以〈提送上斷頭台的名單〉為由,使馬拉立刻接見了她。馬拉因患上嚴重皮膚病,不得不浸水在浴缸中辦公。柯黛在馬拉全無防備中,刺死了馬拉。兩小時後,大衛趕至現場,以痛失革命先驅之情,畫了〈馬拉之死〉。
陰暗中,光線聚焦在浴缸裏垂死的馬拉。他垂下的手中,拿着羽毛筆;另一手拿着名單,正在記錄柯黛口述的名字。血染了浴巾、地上留下了刺刀,沒有太血腥的描繪,保留了摯友的莊嚴。大衛以淸𥇦、簡樸、嚴謹的〈新古典風〉,在柔和光影中,把馬拉畫成一個為革命犧性的〈殉道者〉,使馬拉之死,顯得優雅而永恆。工作木箱上,寫有〈獻給馬拉-大衛〉。
圖2〈聖殤〉:米開朗基羅(1475 - 1564)
15世紀文藝復興大師24歲的作品。聖母抱着從十字架御下的基督,悲慟不已。〈基督的手臂〉下垂,基督為贖人靈而犧性了性命。
圖3〈基督下葬〉:卡拉瓦齊(157l -1610)
16世紀巴洛克時期的畫家,一生艱苦,四處飄流,37歲客死異鄉。他的作品,專注對物理和心理真實的觀察,強調強烈的光暗對比,直接影響了〈新古典主義〉。〈基督下葬〉是卡拉瓦齊33歲的作品,比〈馬拉之死〉早了189年。大衞模仿了卡拉瓦齊〈基督的手臂〉,比喻馬拉為基督。
圖4〈馬拉之死〉:羅克斯 Roques (1754 - 1847)
两幅同名同年的作品,卻有着不同的效果。馬拉被刺殺,法國各省的革命委員會,紛紛向馬拉致敬。羅克斯亦受委託,畫了同名的畫。大衞〈基督的手臂〉仍在,少了一支筆,背景多了繁瑣。馬拉的描繪,過分迫真,少了大衞為馬拉所塑造英雄般的感動。
圖5〈刺殺馬拉後的柯黛〉:Baudry (1828-1886)
法國畫家,入選巴黎美術學院,並得羅馬大獎。距大衛畫〈馬拉之死〉68年後,為柯黛申寃。大衛〈基督的手臂〉仍在,馬拉死在亂糟糟的場景中。光聚焦在柯黛,一臉正義,活像希臘女神。畫家說出了不同的故事,也有相當的技巧,可終身成就普普,沒有大衛的光環。
圖6〈刺殺馬拉〉:Weert (1864 - 1927)
法國比利時籍畫家,距大衛畫〈馬拉之死〉87年後也畫了馬拉〈基督的手臂〉,死狀極其恐佈。手執刺刀的柯黛,看到衝門而入的革命激進份子,驚嚇不已,卻無路可退。群眾中一位士兵,舉起了刀劍,像要阻止更多人的進入。據記載,勇敢的柯黛當下沒有逃走,被捕後翌日被送上斷頭台。這幅充滿戲劇張力,誇張了事實的畫,卻有着成熟的技法與精巧的細節。
圖7〈馬拉之死〉:Rebull (1829 - 1902)
馬拉〈基督的手臂〉顯得朦朧,左手捧着傷口,垂死掙札中,柯黛申張了正義。明顯的是,浪漫風已取代了新古典風。
馬拉之死,畫家們各有所表。大衛的〈馬拉之死〉以其簡單明暸及其原創性,成為該主題作品之佼佼者。這幅畫成就兩個人:馬拉的故事,為後人不斷的重覆;大衛也為自己,留下了最經典〈新古典主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