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油彩布本 83.8 x 111.8 cm
巴黎奥賽美術館收藏
三代勤勞的婦人,在莊稼人忙於秋收的前方土地上,拾起剩下的麥穗。左邊戴藍帽的年輕婦人,彎着腰,左手放背,拿着麥穗,動作勤快。中間戴紅帽的中年婦人,深彎着腰,邊拾邊把麥穗放入口袋,動作艱辛。右邊戴黃帽的年長婦人站着,手執麥穗,正想重新彎腰拾穗,動作緩慢。婦人們重覆着無休止的辛勞,只為生存。
拾穗,養活了貧苦中最勞苦的人。在米勒的筆下,她們壯實的身影,帶着勞動者的高度,不卑賤,沒有哀傷。
「拾穗」是西方古老習俗,農收後,莊稼主都會留一些麥穗,憐憫貧苦的人。舊約聖經「盧德傳」中,記載孝賢的異邦婦人盧德,在丈夫去世後,仍不離不棄,跟隨她的婆婆,信奉天主,並拾穗來養活她。盧德的孝賢,感動了丈夫的兄弟波阿次,娶她為妻,並應允為其已亡兄弟之家族立嗣,保存了婆婆的支派,盧德便是這支派中,赫赫有名達味王的祖母。行善積善果,便是「拾穗」的精神。
43歲的米勒,以寫實帶點粗獷的手法,描繪了田園間的實際生活。後方,三個高堆的麥垛,忙着載運的農夫,騎着馬的莊稼主,和遠方的教堂,在曚朧中,做了配角。三個婦人,背着光,遮掩了粗糙與平凡,如三尊雕像,站立在神聖的土地上拾穗,構成一幅優美、沉重、意境崇高、歌頌最卑微勞動者的作品。1857年,「拾穗」獲展於法國「沙龍畫展」中,卻因題材而飽受中上層階級質難,一時聲名狼藉。
* 19世紀法國巴比松寫實派最著名的畫家。
* 米勒出於法國農家,是虔誠的基督徒。幼年曾幫忙田間農作,熟悉農務,成為他日後畫作靈感的來源。
* 19歲,父親送他到肖像畫家學畫。兩年後移居巴黎繼續學畫。
* 26歲第一幅肖像畫入選沙龍,開始了肖像畫家職業生涯,日後卻以描繪農村生活聞名。
* 32歲作品成功入選沙龍,政府收購了他的作品。第一任妻子早逝,無嗣。
* 35歲與第二任妻子及九個小孩,遷往巴比松村定居。
* 39歲作品得沙龍二等獎,獲官方認可及訂購。他的畫,有知音,生活穏定。
* 56歲被選為沙龍的評委, 經濟狀況好轉,卻因健康狀況不佳,無法履行政府之委托,五年後病 逝。
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村
1830年至1870間,巴黎郊外,楓丹白露森林路口的巴比松村,聚集了一群熱愛大自然的現實派畫家。他們出自中下階級,許多不曾受過正統美術訓練,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
康斯達伯(1776 - 1837)
1824 年,巴黎沙龍,展出英國畫家康斯達伯的「乾草車」,活生生的色彩與筆觸,沒有潤飾,畫出活生生的鄉土氣習,獲授金牌獎,也感動了許多年輕畫家,回歸田園,成就了巴比松畫派。
描繪自然的願望
巴比松學派,脫離浪漫主義的不切實際,傳達另一種不同於主流的美感。他們擁有描繪自然的願望,記錄農村生活的樸實,令人看到小人物的沉 默刻苦,大自然的溫柔包容,和生命力的生生不息。他們著迷於研究自 然中的空氣與光線的變化,熱中表現大自然的 粗獷與剛強。他們是純粹風景畫的先驅,也是印象派的前驅。
「我想把所有必要的東西,都強烈而完整地表達出來,因為軟弱的說出來,還不如不說。
「他們(巴黎藝術評論家)想強迫我接受他們的畫室內的藝術,損毀我的意志。不,不!我生為農民,死為農民。我說我所感,我畫我所見。我堅守陣地,絕不退縮;如有必要,我會作戰到底,並以此為榮。
「說實話,農民題材最適合我的天性,因為我必須承認,冒著你把我當社會主義者的風險,人性是藝術中最讓我感動的......
「對我來說,快樂的一面沒有表現出來; 我不知道它是否存在,但我從未見過它。我所知道的最快樂的事情是平靜、寂靜,無論是在森林還是在土地裡。不管土壤是否可耕種,都很美。它總是給你一種很夢幻的感覺,雖然是一個哀傷的夢,卻很美。
米勒 (1814-1875) vs 梵谷 (1853-1890)
下期預告:
7 月10日 : Jinna 臨摹「拾穗者」畫作。
7 月17日 : 畫引子「梵谷」整合。
7 月31日 : 將介紹新畫引子「梵谷與米勒」。敬請留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