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場景。紅磨坊的表演已結束了,嘉賓正要離場,卻被中間兩個在跳康康舞者吸引了。勞特雷克在畫作背面註解:「無骨瓦倫丁對新人的指導」。速寫的舞步,顯得輕鬆活潑。「我按原樣畫東西。我不評論。我記錄。」
「只有人物存在;景觀是、也應該是 - 不過是附屬品;專門畫風景的畫家,不過是個無聊的人。」- 勞特雷克。
我們再看下一幅即興之作。畫中人物,都是畫家的朋友。後景中的矮子,就是他自己。作品很輕鬆,很自由,沒有章法。只覺得,這
勞特雷克出生於貴族之家,父母是近親聯婚。13歲因騎馬不慎,摔斷了左右腿骨,
這不幸,
「我不屬於任何學校。我在角落裡工作。我很佩服德加。」
德加 (1839 - 1917) vs 勞特雷克 (1864 - 1901)
德加比勞特雷克大25歲,年輕人對前輩,敬重有嘉。他們住在巴黎同一個地區,常常光顧相同咖啡廳和娛樂場所,
看兩幅沐女作品,只差了三年。德加顯示在正規的繪畫技巧上,強而有力,完美盡緻。兩畫相比之下,德加的沐女,似是在鑰匙孔中窺探,而年輕人卻掀開人物畫迷人的面紗,直視眼前沒有預設的場景。
勞特雷克 (1864 - 1901) vs 馬蒂斯(1869 - 1954)
兩幅同是「舞蹈」的作品,比他小五歲的馬蒂斯,表現了天真瀾漫,
勞特雷克的藝術
1887年,他把畫室搬到紅磨坊的附近,投入19世紀巴黎人瘋狂迷戀的大都會夜生活中,過着燈
「我致力於創作真實而非理想,或許這是缺點。
紅磨坊尊他為貴賓。他戴著高高的禮帽,坐在特設的坐位上,喝著白蘭地,用木炭速寫眼前的花花世界。紅磨坊主人,也委托他製作宣傳海報。他的海報風格,深受當年風行的日本浮世繪版畫和影子戲的影響。歌頌紅磨坊的石版畫,一時也成了洛陽紙貴,聞名巴黎。然而,他卻在登上成功之頂,終結了命運的魔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