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如面 - 長江行

瞿塘如面 - 長江行
Jinna 2025/8作品
90 x 90 油彩本布


《瞿塘峽》,曾是長江三峽中、最短、最險的一段。兩岸峭壁如削,江面驟然收窄,水勢湍急,轟隆作響。古人行舟至此,皆瞿然(驚視)失色,故稱《瞿塘峽》。


 《夜入瞿塘峽》

 唐白居易(819年作)詩文:


 瞿唐天下險,夜上信難哉!

 岸似雙屏合,天如匹練開。

 逆風驚浪起,拔棹暗船來。

 欲識愁多少,高於灩澦堆。


詩人深夜逆風行舟,險景與愁情交織,暗喻人生旅途艱。他用「雙屏」來比喻兩岸高山就像兩扇巨大的屏風合攏 。用「匹練」形容天空只剩下像一匹白絹般窄窄的縫隙 ,極為傳神最終以「高於灩澦堆」瞿塘峽口的一塊著名險石來形容滿腔不幸遭遇和淪落愁緒磅礡難釋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759年作)詩文: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公元759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時忽遇大赦。他欣喜若狂,立即乘船東下。詩中描繪飛速穿過瞿塘峽的情景手法誇張而生動。他用「彩雲」、「一日還」、「猿聲」和「輕舟」展現了詩人擺脫困境、重獲自由的暢快心情。長江水,載著白居易愁,和李白的喜,大相徑庭。


《白帝城托孤

《瞿塘峽》位於重慶奉節縣。瞿塘峽的入口,便是《白帝城》。公元223年,劉備臨終前將幼子劉禪托孤於承相諸葛亮。兩人肝膽相照傳頌千古。《白帝城》成為郵輪遊客下船遊歷要點舉足輕重。


瞿塘如面 

《瞿塘峽》壯麗而豪邁,傳承著我們厚重文化底蘊。如今,灩澦堆》於1958年炸除,三峽水壩已建水患已治零距離的坐在大郵輪甲板上,看到俊俏、廣濶、宏偉的《瞿塘峽》,在藍藍綠綠、緩緩徐徐的光影中~~蕩漾。邀你入畫,探索峽谷的歷史,感受山河的脈搏,體驗那份身處天地之間、自然零距離如面對話的震撼、敬畏和感恩。

畫引子#83: 畫如其人- 透納與柯羅的朦朧藝術

這個夏天,海外的美術館珍藏,紛紛來台展覧。有幸看到名家真蹟,藝壇盛況空前。同樣是69歲時期的作品,透納與柯羅各自以獨特的「朦朧」風格,詮釋了截然不同的藝術人生。

(照片拍自現場)

威尼斯安康聖母教堂(184469歲作品)

特納 J. M.W. Turner 1775- 1851

油彩畫布 61x92cm

英國泰德美館收藏

中正紀念堂「崇高的回響:威廉特納特展」


透納捕捉了威尼斯在晨霧中,瞬間的美感,充滿感性、詩意、空靈。光線溶解了物體的輪廓,色彩添加了城市的情緒,朦朧的氛圍,讓威尼斯深鎖在霧中,夢幻而深遠。晚年的透納作品,超越單純的風景寫生,將光、色與情感融為一體,讓觀眾在看見與看不見之間,迷茫。



亞維雷的田園風光—池塘邊的漁夫(1865-1870,69-74歲作品作)

柯羅(1796-1875)

油彩畫布 56 x 71.6cm

Worcester Art Museum收藏

富邦美術館「印象派:從莫內到國:光 . 跨越海洋」


色彩簡練和諧,光線溫潤如玉筆觸自由寫意朦朧樹木、水面和人物都帶有一種優雅的氣質細膩,如詩般的柔和、飄逸


剛與柔的藝術

透納和柯羅兩人差21歲,同是19世紀傑出的風景畫家。特納的藝術,帶着光和氣氛的戲劇性,表現自然界強悍而崇高的力量,屬「剛」。柯羅的藝術,呈現光和氣氛的柔和,歌頌自然界和諧之美,屬「柔」。他們的畫,帶"朦朧"引人入勝!


剛與柔的人生

透納:出生於倫敦貧民區,一個理髮師家庭,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環境,並不穩定。他從小就展現出繪畫天賦,並得父親支持,將他的畫作擺在店裡銷售。這種早年獨立的生活經歷,讓他對自然界的原始力量和瞬間變化,感受甚深


柯羅:出生於富裕家庭,父親是布商,母親是女帽店老闆。柯羅的父母希望他從商,26 歲才獲得父母的經濟支持,全身投入藝術。家庭經濟穩定,柯羅的生活相對平靜,也反映在他的風景畫中,傳達出一種寧靜、和諧和沉思的氛圍


藝術成就

透納:早年就讀於皇家藝術學院,接受了紮實的古典繪畫訓練,學習了風景畫和歷史畫的傳統技法。然而,他很快就超越了傳統,開始探索自己的風格。他一生中進行了廣泛的旅行,特別是到歐洲各地,親身感受阿爾卑斯山的壯麗、威尼斯的水城風光,以及工業革命帶來的蒸汽火車等現代景觀。這些經歷讓他不斷地實驗和創新,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浪漫主義風格,並成為印象派的先驅。


柯羅:29 歲時才第一次前往義大利遊學,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吸收了古典主義的構圖和風景畫傳統。然而,與透納不同的是,柯羅更注重於法國鄉村景色的描繪。他常在巴黎郊區的楓丹白露森林和家鄉作畫,成為巴比松畫派的重要人物。他的畫作被譽為「抒情」或「詩意」的風景畫,傳達內心的和平。


畫如其人

透納晚年的特納像個頑固的老人,在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畫作中迷茫,找不到出口。他終身未婚他的「朦朧」,可能不僅僅是為了捕捉光線,也可能是為了表達一種孤獨、內省和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思考。


柯羅:溫和的個性,穩定的家庭背景,讓他能夠無憂無慮地探索藝術,並在畫作中投射出對美好生活的理想。他豐富而溫馨的人際關係,樂善好施接濟有困難的人他的「朦朧」使他的風景畫充滿了人性化的溫暖。他終身未婚,把藝術獻給他所愛的人以及他所珍視的自然世界。

碁人弈事-----古今圍棋文化



台北故宮正在展出「碁人弈事-----古代圍棋文化」。六十餘件跨越漢至清,與碁弈有關連的書畫、文獻、棋譜、棋具與器物等,印証古代,從帝王仕女到神仙童子,都喜歡下棋。


展覽概述

棋盤雖小,方寸之間彷彿一座小宇宙,蘊藏著無盡的人生智慧。圍棋,不僅是歷代文人雅士鍾愛的琴棋書畫「四藝」之一,更是一種流轉於宮廷、寺院、閨閣與街巷的文化記憶。這項古老的益智活動,源於華夏上層社會,歷經千年傳播至東亞民間,至今仍在全球壇與數位及動漫世界中展現旺盛生命力」。


參觀現場,有故宮人員正在培訓中學生,成為畫展導覧員。把同學們動員起來,這夏天,大家來認識我們圍棋文化


有畫為證,古人圍棋之風行:

1. (618-907)

  《內人雙陸圖》(局部)  

      傳周昉作  宋人摹本

《雙陸棋》,源自古印度,六朝時傳入中國,盛行於唐。唐畫家周昉,描繪宮廷仕女閒時對弈,神情專注,優雅逸趣。人物衣飾華美、用色濃麗,線條流暢柔和,被譽為周家樣的盛唐宮生活實照,是中國古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經典之作。



2.(960 - 1279)

 謝安賭墅圖 緙絲刺繡

傳宋代緙絲作品,描繪東晉名士謝安(320-385)(圖右著木展者)侄兒謝玄在華美的花鳥庭景中對弈,並以東山別墅作為賭注的故事 (晉書.列傳)畫中謝安身著儒士服飾,正凝神對弈,神情沉穩庭園雅致,人物衣袂飄逸,環繞著山石、古木、飛禽與仕女,呈現出一派風雅清閒之境。作品構圖繁而不亂,色彩沉靜溫潤,細膩刻畫,體現宋代緙絲工藝之極致,反映文人理想生活與文化品味。



3.明 (1368 - 1644)

 漢宫春曉 (局部)  仇英

明代畫家仇英,描繪漢代宮廷春日清晨的生活景象。畫中層樓錯落、人物繁多,仕女們或對弈、或觀畫、或嬉戲育嬰,情態各異,構成一幅富麗堂皇而又生活化的宮廷風俗圖。全圖設色典雅,構圖嚴謹,展現仇英工筆重彩的高超技藝與對古典題材的詩意詮釋。



4. (1636 -1912)

竹溪六逸黎明 仿金廷標

描繪唐代開元末年,著名詩人李白與五位志同道合的友人,隱居山下竹溪,六位高士因其隱逸生活和文學交往,被稱為“竹溪六逸”。原畫作者金廷標是清代乾隆年間的宮廷畫家,擅長人物、山水。此畫為黎明臨摹金廷標的作品,畫作中,四位高士聚精會神盯著棋盤,專注緊張,生動描繪了他們隱居竹林、逍遙自在的雅集生活。



5.清 焦秉貞 畫仕女圖冊 - 秉燭敲棋

焦秉貞康熙年間官至欽天監五官正,供奉內廷。《秉燭敲棋》,描繪了中國傳統花園裡寧靜的傍晚場景。通過格子窗,兩位女全神貫注秉燭夜棋整體構圖嚴謹,描繪精細,使用透視與暈染技法,強加人物與建築立體感。焦秉貞融合中西畫技,對清初宮廷繪畫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機圍棋對弈

展館內,設人機圍棋對弈區。學子,在網上與 AI 撕殺,圍棋已不只是人與人的交流2016 年Google DeepMind 開發的 AlphaGo,擊敗了世界頂尖棋手李世乭,震驚全球AlphaGo 的成功在於以驚人速度學習、洞識、分析大量人類棋譜,經過不斷自我對弈提升人類圍棋智慧的總和DeepMind 隨後推出Alpha Zero,無師自通,靠自己對弈,輕易的打敗Alpha Go。這項突破性進展,證明了AI 無需人類知識輸入,也能從零開始達到超人類水平。


AI 圍棋的普及與影響

AlphaGo 的成功激發了圍棋 AI 的飛速發展,諸如 KataGo、Leela Zero 等開源 AI 相繼問世,它們採用類似 AlphaGo Zero 的技術,持續進化,成為人類棋手訓練和研究的利器拓展了圍棋的策略和理論。許多職業棋手將 AI 視為最佳的「老師」,透過與 AI 對弈和研究棋譜,能夠迅速提升棋力、拓展視野。AI圍棋,被廣泛應用於教學,和國際間的網上對弈的交流。


共存與共學
人機圍棋對弈已從最初的對抗轉變為共存與共學。雖然 AI 在圍棋實力上已遠超人類,但圍棋的魅力不僅在於勝負,更在於其複雜的美學與人類對智力極限的探索。AI 的出現,無疑為這古老的遊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畫引子#82: 《茫》


《茫》 1994

徐累(1963 年生)

數碼版畫 58 x 46cm

2016/5/29佳士得拍賣成交價 

港幣 1,000,000元

現為香港私人收藏 


畫引子:

初夏,在深圳美術館當期展覽中,我看到了《茫》。中國藝術家徐累用了中國工筆+西洋寫實技法,在半開的帷幕中,深藏了半張酸枝椅、半匹白馬,地上放了一個蓮蓬。深沉、靜謐、空靈中,邀你來解謎!


訪徐累:

在佳士得的訪問中,談到《茫》的創作年代及形象隱含,節錄如下。


「徐:90年代初期,藝術家更多關心私性,好像“退縮”到個人的殼裡,所以才有近距離潑皮藝術新文人畫。以現在的眼光看,它們其實是有共通性的,那就是頹廢主義


頹廢主義也總會在世紀末回來,這好像是一種規律。但說起來,這幾個潮流都與我無關。於公於私,我都不是藝術上現實主義者;有了現代主義的準備工作,我也不會從形式上回到保守的老路。可是,我卻沒有逃脫了時代的頹廢主義病症。


頹廢主義對我來說更接近於一種氣質,這種氣質正好應證了中國傳統、尤其是江南文化中高貴消極的精神。如果落實到我的世界觀,它開始具有一種虛無主義的態度。所以,我選擇了一種自閉狀態,游離出人群和時代,帷幕或屏風就是一個明確的態度,它遮蔽了我,同時又阻礙了觀眾,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觀念性的裝置,開始在所有的畫面中出現。


最初的階段,我從老照片得到啟發,希望回到舊時光舞台幻象,營造出某種情境,或是隱喻化的圖像,舉一反三,逐漸找到一種個人視覺的譜系。秉燭夜行,無人打攪,我的安心、懼怕和暗喜同在。


《茫》的主題是情色。中國人表現男歡女愛,形式上不是那麼直接,它會以萬物隱示天地之歡。《茫》中出現的符號和這有關係,如果用精神分析的理論說,也是潛意識的表面化。


中國古代美學講究曲徑通幽,文心雕龍裡就說,秘響旁通,伏彩潛發,欲說還休會給人以意境,給人以想像。

節錄(https://www.christies.com/zh/lot/lot-5998403)


徐累:

徐累出生於1963年中國江蘇南通,南京藝術學院國畫系畢業,入江蘇國畫院創作和研究多年。徐氏是國際知名的中國水墨畫家,以繪畫超現實的工筆畫最為著名。徐累的画作,尤其是他標誌性的駿馬圖系列,一直備受藝術界和評論界的關注和好評。


《茫》特點:

 1.  工筆技藝精湛,細膩入微。

 2.  超現實的意境,引人深思。

 3.  中畫西用組合,獨樹一幟。

 4.  東方古典美學,引發共鳴。

 5.  傳統中的創新,名揚國際。


畫劇《茫》:

《茫》的主題是情色帷幔後面的故事,邀你來解讀。想起昆劇牡丹亭講述杜麗娘與柳夢梅跨越生死的愛情故事。徐累用了一畫說了一個劇,觀者窺探帷幕深藏的慾望欲說還休會給人以意境,給人以想像。


《茫》成功:

含着江南文化中高貴消極」,重申古典之美,成功的吸引了現代人的注目。「秉燭夜行,無人打攪,我的安心、懼怕和暗喜同在。」我行我素,瀟灑自在,也獲得現代人的共鳴。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