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助(1917-2008)
膠彩畫 195.5 x 152 公分
北美館典藏
林之助,生於台中大雅鄉,「日本帝國美術學校日本畫科」畢業。1941年返台,戰後應聘於台中師範學院任教,一生積極推廣「膠彩畫」。
「膠彩畫」,又稱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在台灣「日治時代」,稱為「東洋畫」,是一種以動物膠為媒介,混合天然及礦物粉末,與水調和,畫在紙及絹布上,時而會貼上金箔。裝飾味強的「東洋畫」在台「落地化」後,有了自己的品味。台灣的「東洋畫」幾經波節,在喧囂的孤獨中尋道。1977年,林之助把台灣的「東洋畫」,正名為「台灣膠彩畫」,成立 「台灣膠彩畫協會」,被冠上「膠彩畫之父」的美譽。
「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每一幅畫都代表著作作自己的面目。」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652
背影 Ⅱ (2004)
鍾舜文(1978- )
膠彩、紙本 122 x 98 cm
藝術家自藏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台灣膠彩百年尋道」畫展,展出台灣日治時期至今的「台灣膠彩畫」,共計146件。琳琅滿目中,一幅背着阿嬷的作品吸引了我。喜歡她親柔的着色,呵護的細緻。阿嬷正在梳理髪絲,緩緩的背影中,露出孫女一絲一毫、滿載的深情。不用言語,今人動容。
鍾舜文,高雄美濃小鎮出生,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畢業,主修膠彩畫。
1939 何之助 vs 2024 鍾舜文
何之助奠定了台灣膠彩畫的根源。他帶着東洋畫技倆回國,在台灣以國畫及西畫為正統的路上,堅持而正名了「台灣膠彩畫」。「小閒」「少女」「好日」改良了東洋畫的重味道,青睞溫順小百姓的好日子。65年後的「背影 Ⅱ」,鄭舜文以「台灣膠彩畫」,刻劃親情的可貴,鄉土的情懷,歳月的痕跡,更是青出於藍。台灣膠彩畫,盛載台灣根源之美,鄉土之情,找到了自身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