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閒(畫引子# 75)

 

小閒(1939)

林之助(1917-2008)

膠彩畫 195.5 x 152 公分

北美館典藏


22歲的林之助,在東京新宿森永牛奶糖」附設咖啡店內畫了「小閒」。三位女侍,正在休息,圍爐取暖,閒話家常,她們在談什麼呢?「小閒」有地點、有年代有主角、有聯想。「侍者圍裙口袋中,點菜傳單上繪印著當時流行的坦克車圖案,含蓄而巧妙地流露「戰時日本」的特殊時代氣氛」
(節錄:林育淳/25年典藏精粹) https://www.tfam.museum/Collection/CollectionDetail.aspx?CID=2882&ddlLang=zh-tw

「小閒」筆法細緻工整,構圖簡潔俐落;平塗的膠彩,重而不俗。「小嫺」畫了動盪年代百姓的日常。故事被置入2米 x 1.5米的大型畫紙中,在北美館正在展覽「喧囂的孤獨.台灣膠彩百年尋道」畫展中,舉足輕重。

林之助,生於台中大雅鄉,「日本帝國美術學校日本畫科」畢業。1941年返台,戰後應聘於台中師範學院任教,一生積極推廣「膠彩畫」。


「膠彩畫」又稱重彩畫、岩彩畫、日本畫。在台灣「日治時代」,稱為「東洋畫,是一種以動物膠為媒介,混合天然及礦物粉末,與水調和,畫在紙及絹布上,時而會貼上金箔。裝飾味強的東洋畫」在台「落地化」後,有了自己的品味。台灣的「東洋畫」幾經波節,在喧囂的孤獨中尋道。1977年,林之助把台灣的「東洋畫」正名為「台灣膠彩畫」,成立 「台灣膠彩畫協會」,被冠上「膠彩畫之父」的美譽。

「每一畫作,應該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每一幅畫都代表著作作自己的面目。」https://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5652



1939 何之助 vs 2004 鍾舜文


背影 Ⅱ (2004)

鍾舜文(1978- )

膠彩、紙本 122 x 98 cm

藝術家自藏


北美館「喧囂的孤獨.台灣膠彩百年尋道」畫展展出台灣日治時期至今的「台灣膠彩畫」,共計146件。琳琅滿目中,一幅背着阿嬷作品吸引了我喜歡她親柔着色,呵護的細緻。阿嬷正在梳理髪絲,的背影中,露出孫女一絲一毫、滿載的深情。不用言語,今人動容。

鍾舜文,高雄美濃小鎮出生,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畢業,主修膠彩畫。


1939 何之助 vs 2024 鍾舜文

何之助奠定了台灣膠彩畫的根源。他帶着東洋畫技倆回國,在台灣以國畫及西畫為正統的路上,堅持而正名了「台灣膠彩畫」。「小閒」「少女」「好日」改良了東洋畫的重味道,青睞溫順小百姓的好日子。65年後的「背影 Ⅱ」,鄭舜文以「台灣膠彩畫」,刻劃親情的可貴,鄉土的情懷,歳月的痕跡,更是青出於藍。台灣膠彩畫,盛載台灣根源之美,鄉土之情,找到了自身文化的價值。

畫引子#77: (點絳唇 - 2.女神.女演員.女魂)

波吉瑞夫人  Madame Bergeret(1766)
弗朗索瓦·布歇  François Boucher(1703 - 1770)
油畫 143.5 x 105.4 cm
華盛頓國立美物館收藏

貴族仕女,驕小玲瓏,一身華麗,不直視的眼,含情默默。她右手拿著玫瑰,左手拿帽子,擺了一個不太自然的 pose。布歇,法國路易十五的首席宮廷畫師,「洛可可藝術」的表表者,可把畫面及細節處理得精緻優雅,無可挑剔。在男尊女卑的年代,這就是男仕夢想的「女神」,玉臂、酥胸、小蠻腰,帶着貴族的驕情,奢華浮誇。

*****************

珍妮. 蕯瑪麗肖像 Portrait of Jeanne Samary (1877)
皮埃爾. 雷諾  Pierre Renoir(1841-1919)
油畫 65x80 公分
紐約私人收藏

法國知名女演員,在粉彩嬌艷中,手托面頰,側耳傾聽。雷諾,「印象派」大師之一,善長捕捉自然光綫,鬆散的筆觸,粉嫩的色彩,輕盈活潑,一反「洛可可」重量級的包裝。「女演員」,可親、可愛。歐洲工業革命,中產階級抬頭,人民生活優渥多彩。雷諾詮譯了「女演員」的神態自若,為幸福的年代,留下美好的印象。

*****************

穿黃色毛衣的 Jeanne Hebuterne . Jeanne Hebuterne in yellow sweater (1919)
莫廸里安尼 Amedeo Modigliani (1884-1920)
油彩布本 93 x 54.5cm
O’Hara Museum of Art. Kurashiki藏

長長的臉龐、長長的鼻子、長長的脖子、長長的身子。眼眶中,沒畫眼珠。憂鬱的女子,穿著寬大的黃毛衣,側歪著頭,空空的背景,一切從簡。畫家畫的,正是畫家所愛的妻子,也是畫家自己。1916年,22歲的他,畫了19歲的她。37歲的他,因病去逝。兩天後,她為他殉情。

莫迪共畫了廿多幅珍妮畫像。最後,他終於為他的真愛,補上了珠。當我找到你的靈魂時,我會畫上你的眼睛。」他終於點亮了他的人生,這一切,都來得太遲了。詳拙文:https://jinnaart.blogspot.com/2022/01/44.html

女神.女演員.女魂

20世紀前,男性畫家居多。三個女士,分別代表了「洛可可」、「印象派」和「現代主義」,不同美學的追求。

布歇的「女神」,柔美、嫵媚、夢幻,反映了「洛可可」貴族社會的審美觀。「女神」成為被觀看的對象,無獨立個性的主體。

雷諾以「印象派」朦朧的筆觸和溫暖的色調,從客觀的印象中,捕捉「女演員」內在的力量,肯定女性是真實和獨立的主體。

莫迪里安尼以「現代主義」抽象的形式,探索女性的「內心世界」。被拉長和簡化的「女魂」,呈現出另類神秘與哀怨的氣質。「美」的定義被挑戰了。畫家透過「女魂」,來表達自己,成就了西洋美術史中,唯一的「莫迪里安尼」。

*照片選自「至愛•點絳唇」明信片盒(編製:出類藝術。出版發行: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