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莉莉
Jinna 2016年作
70 x 90
塑彩布本

上三期我們介绍了拾穗(1857)、雨果肖像(1879)及午睡(1889),看到十九世紀的畫家,開始抽離傳統,表現自已的風格。畫壇上各種門派林立,如印象派、自然主義、象徵主義、拆衷主義等等。1910年,俄國畫家康定斯基創作的第一幅抽象水彩畫,打破了所有具象的格局。他認為「繪畫是形象與色彩的一種组合與安排,一種心情的表徵,而非物象的再現。」


抽走了具象的模擬,「抽象藝術」應運而生。畫山非山 、畫花非花,然而一些形與色的组合,使你感到山與花的存在。這可是大大改變了畫家及觀賞者的尺度,给于两者無限的自由,作自已的聯想。畫家的創意再沒有限制,藝術評論也沒有準绳,一般觀眾說看不懂。


抽象畫是以藝術形式來表現內容。畫家運用顏色,筆觸,構圖等,來傳遞一種想法。建議觀賞時,放開心胸,自由的去欣賞,與你所看到的作一種互動。當你可以與畫中某些元素,引發共鳴,就會越看越有意思了。我想傳達的是,藝術並不是「攪藝術」人的事情,也沒有懂不懂的問題。放開界線,一天你'也會找到你所喜歡的畫作,如獲至寶。美的醒覺,造就美的品味,傳承美的創造力,可使我們成為世界的創新領導者,而非追隨者。

雨果肖像

By Léon Bonnat - http://www.histoire-image.com/site/oeuvre/analyse.php?liste_analyse=299,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22859

雨果肖像 Portrait of Victor Hugo (1877)
柏纳 Leon Bonnat 1833-1933
油彩布本 137 x 109 cm 
巴黎雨果故居收藏

故宮展覽館,正在展覽雷昂柏纳所畫的「雨果肖像」。伯纳年輕習畫,22歲入巴黎藝術學院,50嵗榮膺藝術學院院士,72嵗出任巴黎藝術學院院長。1879年,「雨果肖像」,展出於「法蘭西藝術家沙龍畫展」。

先說說何謂沙龍?Salon,義大利文「大客廳」。16世紀,法國上流社會引用其名,成為文人雅士聚會,談論文學、藝術、科學及政治等新思維孕育之地。其後演變成為燃點革命的温牀,在法國大革命時曾一度被禁。

18世紀初,藝術學院舉辦年度「沙龍藝術展」,展覽畢業生作品,遂成為提拔新晉藝術家之重要展覽。然而作品的審選,全為學院所壟斷。米勒和柏納皆入選。梵谷等非學院派之輩,自然被關在門外。

縱使照相機已發明,畫家筆下的雨果,比起照相,卓越多了。深沉陰暗的背景,巨大的著作,雨果左手插衣襟,右手托着腦袋,佈局很傳統。然而拉近視線看看(上),雨果那正視觀眾的眼神,銳利而深遠,表情自信而具威嚴。畫家穿透性的把雨果之重要地位,刻畫得傳神而精準。

雨果,法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他所描寫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鐘楼駝俠 Notre Dame de Paris ,對卑微階層的同情與表揚,與米勒及梵谷的題材不謀而合,皆成為劃出時代之巨響。伯纳選雨果為题材,也算是一種符合時代精神作品。然而公眾看厭了這類型的作品,柏納也成了十九世界最後學院派的代表。

「雨果肖像」,証明了藝術品的存在,各賦有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和不同歷史的見証。

以下是雨果的生平影片:
Photo courtesy of Museum D’orsay & Wikipedia

拾穗者

拾穗者 The Gleaners (1857)
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 
油彩布本 83.8 x 111.8 cm
巴黎奥賽美術館收藏

三代勤勞的婦人,在莊稼人忙於秋收的前方土地上,拾起剩下的麥穗。左邊戴藍帽的年輕婦人,彎着腰,左手放背,拿着麥穗,動作勤快。中間戴紅帽的中年婦人,深彎着腰,邊拾邊把麥穗放入口袋,動作艱辛。右邊戴黃帽的年長婦人站着,手執麥穗,正想重新彎腰拾穗,動作緩慢。婦人們重覆着無休止的辛勞,只為生存。

穗,活了貧苦中最勞苦的人。在米勒的筆下,她們壯實的身影,帶着勞動者的高度,不卑賤,沒有哀傷。

「拾穗」是西方古老習俗,農收後,莊稼主都會留一些麥穗,憐憫貧苦的人。舊約聖經「盧德傳」中,記載孝賢的異邦婦人盧德,在丈夫去世後,仍不離不棄跟隨她的婆婆,信奉基督,並拾穗來養活她。盧德的孝賢,感動了丈夫的兄弟波阿次,娶她為妻,並應允為其已亡兄弟之家族立嗣,保存了婆婆的支派,盧德便是這支派中,赫有名達味王的祖母。行善積善果,便是「拾穗」的精神。

43歲的米勒,以寫實帶點粗獷的手法,描繪了田園間的實際生活。後方,三個高堆麥垛,忙着載運農夫,騎着馬的莊稼主,和遠方的教堂,在曚朧中,做了配角。三個婦人,背着光,遮掩了粗糙與平凡,如三尊雕像,站立在神聖的土地上拾穗,構成一幅優美、沉重、意境崇高、歌頌最卑微勞動者的作品。1857年,「拾穗」獲展於法國「沙龍畫展」中,卻因題材而飽受中上層階級質難,一時聲名狼藉。

米勒 (1814-1875) 
19世紀法國巴比松寫派最著名畫家
* 米勒出於法國農家,是虔誠的基督徒。幼年曾幫忙田間農作,熟悉農務,成為他日後畫作靈感來源。
* 19歲,父親送他到肖像畫家學畫。兩年後移居巴黎繼續學畫。
* 26歲第一幅肖像畫入選沙龍,開始了肖像畫家職業生涯,日後卻以描繪農村生活聞名。
* 32歲作品成功入選沙龍,政府收購了他的作品。第一任妻子早逝,無嗣。
* 35歲與第二任妻子及九個小孩,遷往巴比松村定居。
* 39歲作品得沙龍二等獎,獲官方認可及訂購。他的畫,有知音,生活穏定。
* 56歲被選為沙龍的評委,經濟狀況好轉,卻因健康狀況不佳,無法履行政府之委托,五年後病逝。

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村
1830年至1870間,巴黎郊外,楓丹白露森林路口的巴比松村,聚集了一群熱愛大自然的現實派畫家。他們出自中下階級,許多不曾受過正統美術訓練,他們被稱為巴比松畫派。

康斯達伯(1776 - 1837)
1824 年,巴黎沙龍,展出英國畫家康斯達伯的「乾草堆」,活生生的色彩與筆觸,沒有潤飾,畫出活生生的鄉土氣習,獲授金牌獎,也感動了許多年輕畫家,回歸田園,成就了巴比松畫派。
描繪自然的願望
巴比松學派,脫離浪漫主義的不切實際,傳達另一種不同於主流的美感。他們擁有描繪自然的願望,記錄農村生活的樸實,令人看到小人物的沉默刻苦,大自然溫柔包容,和生命力的生生不息。他們著迷於研究自然中的空氣與光線的變化,熱中表現大自然的粗曠與剛強。他們是純粹風景畫的先驅,也是印象派的前驅。

米勒的畫
地平線下的農民,樸實,虔誠。站在土地上,祈禱、感恩。米勒要以崇高的感覺對待平凡,賦予藝術真正的力量。」

米勒在他的書信上提到:
我想把所有必要的東西,都強烈而完整地表達出來,因為軟弱的說出來,還不如不說。

他們(巴黎藝術評論家)想強迫我接受他們的畫室內的藝術,損毀我的意志。不,不!我生為農民,死為農民。我說我所感,我畫我所見。我堅守陣地,絕不退縮;如有必要,我會作戰到底,並以此為榮。

說實話,農民題材最適合我的天性,因為我必須承認,冒著你把我當社會主義者的風險,人性是藝術中最讓我感動的......

對我來說,快樂的一面沒有表現出來; 我不知道它是否存在,但我從未見過它。我所知道的最快樂的事情是平靜、寂靜,無論是在森林還是在土地裡。不管土壤是否可耕種,都很美。它總是給你一種很夢幻的感覺,雖然是一個哀傷的夢,卻很美。

米勒 (1814-1875) vs 梵谷 (1853-1890)
梵谷喜歡米勒,曾多次模仿他的作品,很明顯的,梵谷不是農夫,作畫的動機及結果,截然不同。

米勒 vs 梵谷 vs 畢卡索 (1881-1973)
米勒的「午睡」,寫實、安詳 (上圖1),代表了現實主義。梵谷用自己活潑的色彩和筆觸(上圖2),挑戰了米勒寫實的「午睡」代表了後印象主義。畢卡索索性以戲劇式的誇張(上圖3),使「午睡」變得自由、喜樂、甜美,屬畢卡索「新古典時期」的作品。比一比,你喜歡那一幅?

米勒作品集

午睡

午睡 The Siesta(after Millet)1889-90
梵谷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
油畫布本 73 x 91 
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台北故宫,正在舉行「巴黎奧塞美術館30週年大展」。展覽選出十九到二十世纪69幅名畫、來說明那一百年間西畫畫風的轉變過程,用心很有見效。

我們看到以前的西畫題材,都是美美的神話,宗教的欽崇、歷史的故事,富人的肖像等等。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畫家開始畫一些不一樣的題材,畫家的想法,遠遠比較以往學院派精準的技巧,來得重要。

藝術大展宣傳簡介的封面,在云云眾多的巨作中,還是選了梵谷的「午睡」。這被後世人所肯定的「天才」,卻是一生潦倒,靠他弟弟資助下,從事繪畫。他用藝術來規範他無法適應的世界。

「午睡」中,烈日當空,農夫農婦,在高高的麥垜後面,偎倚小息。全畫只用了藍與黃對比色調,營作出一個烈日午後的寧靜與從容。這裏,真實的人與物附屬於畫的整体內容中。颜色成了主角,平衡互補的色調,塑造情景。我們看不到帽子下的臉,但卻可以相信,他正酣睡中。

梵高的世界,沒有誡條、沒有對錯,忠於自已,彰顯他心中對人生濃烈的情感與希望。直率的筆觸、沒有隱藏。濃烈的色彩,帶出次序與和諧。然而,一百多年前,他前衛自創的風格,沒有得到賞識及尊重。

梵谷在他最後十年的生命中,作出二百多幅油畫。狂熱的生命力,帶著瘋狂的速度,终於在精神分裂下崩潰,死時37歲。

他的名言,「我的畫賣不出去,對此我毫無辦法。然而,總有一天人們會明白,它們的價值要遠高於上面的顏料以及我本人的生命。」有生命力的作品,永垂不朽。
  

朝元圖


Ancient Chinese Wall Painting
Yuan Dynasty,  China (1325 AD)
Photo courtesy of 潮河邊人博客

「朝元圖」是元朝道教全盛時期的壁畫,山西永樂宮(中國四大道觀之一)一千平米壁畫中之精品。內容描繪道教諸神朝拜其始祖「元始天尊」之禮儀大典。壁畫上有泰定二年,由诃南馬君祥等繪畫之題記,確實是公元1325年的作品。

壁畫以八位8.3米高的主像(南極、北極、東極、玉皇、勾陳、木公、后土及金母)為八路主神,青龍白虎為先鋒,帝王為後衛,圍繞着天兵天將,共290位,騰雲列陣 ,場面浩大,氣勢非凡。畫中人物之樣貌、表情、服飾、冠帶、道具都不一樣。 全畫以綫描與重彩繪畫,把自唐代開始以來壁畫造詣,推到至高點,成為中國壁畫藝術最高典範。

(圖選二)中人物為仙曹、太乙、玉女。構图複雜交錯、布局嚴謹、條理分明。重重疊疊的人物、個個都有细緻描繪、毫不馬虎。線條勁走流暢,柔中帶剛。色彩華麗高貴、含蓄清雅。衣帶當風,輕逸有力度。可謂兼顧大氣與细緻的巨作,難得一見,令人嘆為觀止。 1959年,永樂宮壁畫現已成功搬遷至芮城。吸引遊客,慕名而來,一睹神仙風采。

活出色彩」已先後介绍了加拿大小鎮、台中、古埃及壁畫,和今期的中國元朝壁畫。古、今、中、外的壁畫,看起來都一樣精彩、一樣感動。藝術自古至今就活在人間,滋潤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