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肖像

By Léon Bonnat - http://www.histoire-image.com/site/oeuvre/analyse.php?liste_analyse=299,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22859

雨果肖像 Portrait of Victor Hugo (1877)
柏纳 Leon Bonnat 1833-1933
油彩布本 137 x 109 cm 
巴黎雨果故居收藏

故宮展覽館,正在展覽雷昂柏纳所畫的「雨果肖像」。伯纳年輕習畫,22歲入巴黎藝術學院,50嵗榮膺藝術學院院士,72嵗出任巴黎藝術學院院長。1879年,「雨果肖像」,展出於「法蘭西藝術家沙龍畫展」。

先說說何謂沙龍?Salon,義大利文「大客廳」。16世紀,法國上流社會引用其名,成為文人雅士聚會,談論文學、藝術、科學及政治等新思維孕育之地。其後演變成為燃點革命的温牀,在法國大革命時曾一度被禁。

18世紀初,藝術學院舉辦年度「沙龍藝術展」,展覽畢業生作品,遂成為提拔新晉藝術家之重要展覽。然而作品的審選,全為學院所壟斷。米勒和柏納皆入選。梵谷等非學院派之輩,自然被關在門外。

縱使照相機已發明,畫家筆下的雨果,比起照相,卓越多了。深沉陰暗的背景,巨大的著作,雨果左手插衣襟,右手托着腦袋,佈局很傳統。然而拉近視線看看(上),雨果那正視觀眾的眼神,銳利而深遠,表情自信而具威嚴。畫家穿透性的把雨果之重要地位,刻畫得傳神而精準。

雨果,法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他所描寫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鐘楼駝俠 Notre Dame de Paris ,對卑微階層的同情與表揚,與米勒及梵谷的題材不謀而合,皆成為劃出時代之巨響。伯纳選雨果為题材,也算是一種符合時代精神作品。然而公眾看厭了這類型的作品,柏納也成了十九世界最後學院派的代表。

「雨果肖像」,証明了藝術品的存在,各賦有不同的意義與價值,和不同歷史的見証。

以下是雨果的生平影片:
Photo courtesy of Museum D’orsay &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