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遇見布拉克 - 冰火傳奇 II

冰火相遇互補不足。1911年夏,布拉克畢卡索到了法國庇里牛斯山 Crete 鎮上,並肩作畫,創造了冰火相融,閃爍耀眼的作品

他們描寫了這段難得的友情:
Almost every evening, either I went to  Braque's  studio or Braque came to mine. Each of us had to see what the other had done during the day.— Pablo Picasso
幾乎每傍晚,我布拉克的或他來我的畫室,我倆都要看看彼此在白天做了什麼。......畢卡索


The things that Picasso and I said to one another during those years will never be said again, and even if they were, no one would understand them anymore. It was like being roped together on a mountain.— Georges Braque 
那些年,畢卡索和我互相說過的話不再重覆了,因為沒有人會聽得懂。我倆就像被困綁著一起登山。......布拉

我們來看看他們在立體派三個分期中的作品
立體派原始 Proto - Cubism:1907-1908
畢卡索的「亞維農少女」,常被認為是立體派的原始畫作。簡化的人體,不同角度的組合,還帶上了非洲面具。其實此畫創造更早於1907年,是畢卡索剛進入他「洲時期繪畫的作品。右邊布拉克的畫,來自塞尚的聯想,應是立體派畫的原始。該畫展出時被法國藝評家譏評為一堆立方的組合。從此,他們的畫,就被冠上了「立體主義」的名

分析立體派 Analytic Cubism(1909-1912)
冰火結合,短短的兩年內,一種以靜物為主,單色調、無質感、無深度畫風崛起 。全畫以奇妙的小幾何拼圖塊,閃爍拼出形而上、很新穎的圖像。據悉,創意領先是都是布拉克但精靈的畢卡索不為人後。在美感和用色上,看到他的領先。使我想起他的一句名言
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
好的藝術家模倣,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合成立體派 Synthetic Cubism (1912 - 1919)
兩年後,我們看到兩人的作品已變調,風格與前有明顯的不同。物體得更簡化,著重大面積的幾何併圖,也有用上報章及雜物,如釘子、籐等作裝飾。
比起第一階段,作品少了閃爍、少了魅力、少了感動。藝術史上把立體派分為分析及合成期,是從立體的大與小、分與合而訂的。此時,立體派畫家陣容變大了,知名度提高了,作品卻漸漸流於通俗,1910年冰火相融的氣勢不見了

(全文續)

畢卡索遇見布拉克 - 冰火傳奇 I

1907布拉克 (1882-1963)初訪畢卡索(1881-1973)畫室時深為畢卡索的「亞維濃少女」感動。這兩位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的畫家,從此成了好友。翌年,布拉克也作了一幅裸女,畫中有畢卡索的影子。

1907-1914年間,布拉克形容他倆如「用繩索連繫在一起的登山者」,形影相隨,並肩創作,挑戰未來
1910布拉克作了「拿著曼陀鈴的女子woman with a Mandolin」。隨後畢卡索也作了同名的畫。一先一後,畫風如此相近。題材來自當年在巴黎舉行法國畫家Camille Corot(1796 - 1875) 展中同名的作品,顯示了兩人對古典藝術的響往。他們體會到,這被描繪超乎美的女子,已為古典藝術畫下了句點。布拉克畢卡索「拿著曼陀鈴的女子」的作風與靈感,來自塞尚。

1907,塞尚逝世翌年,巴黎秋季沙龍為他辦了隆重的回顧展,反應熱烈,盛況空前。畫家終于吐氣揚眉,登入藝術殿堂,他的作品,終獲巴黎藝壇所肯定
塞尚以研習法律的嚴謹和有條有理的態度,專心研習繪畫。他重覆畫着家鄉的「聖維克多山」,共有六十多幅。塞尚不斷嘗試,如何把印象派的鬆散,變成结實,把印象中的「moment 刹那 」,變成永恒

I wanted to make out of Impressionism something solid and lasting like the art of the museums.
印象派藝得堅固而持久如博物館中的藝術一樣 節錄自拙文2/2/2018,點看全文。

Treat nature by the cylinder, the sphere, the cone, everything in proper perspective so that each side of an object or a plane is directed towards a central point. 
柱體、球體、圓錐處理大自然景色,並顯示各物體的最洽當角度,使物體的每一側、或它的向中心點。

I have not tried to reproduce nature: I have represented it.
沒有試圖複製大自然,我表了大自然。

塞尚用他的畫,說清楚了他發明 : 把聖維克多山」重新組織,棄實從棄繁從簡,棄單點透視成多點透視棄用眼睛判斷而從腦筋分析。他主宰了大自然,他畫的他的「聖維克多山」

塞尚了當時家的眼界,帶來換然一新的想法。知名家如馬諦斯及畢卡索等,他為現代繪畫之父。

布拉克與畢卡索同去看了塞尚的回顧展,深受,兩人畫了以下的畫。大自然的景色,被簡化為了幾何圖形,細節如樹枝、樹葉都被忽略了。構圖不談透視,而由色塊的堆疊來顯示深度。大自然的色調仍在,卻是隨作者的想法支配著,看起來還是風景畫,卻很「塞尚」啊

布拉克高大、安靜。年輕時隨父親,從事室內裝飾。他一生忠於他藝術,忠於妻子,是個有原則、守規矩的法國人畢卡索矮小、精靈,天才橫溢,是個善變而自負的西班牙人。兩種極端的個性,恰似冰與火相遇。然而,他們珍惜彼此的友情,在藝術創作上互助、互補,也互相較勁。他們結合共創的力量,為史上罕見。(待續)

昨日. 今日. 明日.

昨日. 今日. 明日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Jinna  16.3.2020作 
數碼繪畫 digital painting


昨日之日,可回味。
今日之日可感恩
明日之日,可渴望
人生路上,千絲萬縷,
珍惜,可擁有。


19世紀的後期印象派三傑梵谷(1853-1890)、 塞尚(1839-1906)、高更(1848 - 1903)一生藝途坎坷,孤寂無聞。梵谷窮困潦倒,渴望友情,37憂鬱而終。 塞尚屢次被拒於巴黎沙龍展後,便歸隱故里,獨自奮鬥,在去世前10辦了第一次個展 43歲高更放棄文明,大溪地與當地土著一起生活,找尋那天真無邪的靈感晚年的他貧病交加、客死異鄉。

這三個為藝術而活的才子,如果能活長一點,就能趕上20世纪藝術風彩。然而,他們因「生於憂患」,創作了許多感人的曠世名作,傳頌後世

他們的藝術影響深,啓動了20世纪的新藝術
表現(Expressionism)師承梵谷
立體(Cubism)塞尚
原始主義(Primitivism)承高
他們的藝術值得世世代代永遠的愛慕與懷

20世纪的藝術,變化萬千目不暇及。藝術家成了發明家,但求與眾不同他們有計劃、能說故事;有組織,發表宣言;有畫廊,為他們銷售。他們改造了藝術家的命運不再窮困,甚至成為巨富(如畢卡索、達利等)。他們改變了遊戲規則,改寫了藝術史,藝術家出了頭天。

21世紀的藝術發展史,尚未能立竿見影。欣喜的是,藝術這瑰寶已吸引了廣泛的注目。現代電腦科技進步,可使畫家輕鬆上手,也可上網出版自已的作品,自行銷售。「畫家自售網」上,五花八門,要成名,卻像海㡳撈針,能登入藝術殿堂的成功者,也絕非偶然。

自從 AlphaGo 打敗了世界頂尖職業棋手,圍棋界的巨,似乎都被矮化了。但棋手沒有因此而灰心,他們深知,圍棋的奧妙,是享受棋手之間,鬥智鬥勇的快感,非機器人所能取代。世界潮流一直在變,人性中被肯定的價值,卻永不退色。

藝術珍貴,在於保留了人類歴史與文明的價值、表達了人類心中渴望。珍惜擁有,昨日、今日、明日..........

荒謬了,是藝術品嗎?這正是一件荒謬藝術品

1917年,一個顛倒的小便斗,簽署了一個假名,被送到紐約獨立藝術家協會展場遭拒。這新聞使「泉」在一日內,名聞千里。著名攝影師Alfred Stieglitz (女畫家歐姬芙的丈夫)為原件拍照,並刊登在 "盲人雜誌 The Blind man" 後,原件卻從此下落不明。

1950-60年間,在杜尚的允許下,「泉」被複製了16個,展示各大藝術館這已不再是小便斗「泉」,震怒也震撼了整個藝壇。「泉」提出了一個疑問 :藝術是什麼?

杜尚在蒙娜麗莎的明信片上,為她加了鬍鬚,還加上一個玩弄文字的標題,L.H.O.O.Q.(唸這些字母法語 Elle a chaud au cul, 英文翻譯There is fire down below 火在下面燃燒)名畫被䙝瀆了,實在太荒謬了!看清楚,我們就是活在國亡家破的荒謬時代。

杜尚的兩件利用現成品加工的作品,充滿了挑釁和吶喊。杜尚就是美國達達主義的先驅。
杜尚想用藝術去為思想工作

他說 :
“What I have in mind is that art may be bad, good or indifferent, but, whatever adjective is used, we must call it art, and bad art is still art in the same way that a bad emotion is still an emotion.” 
我在想藝術可能是壞的、好的、冷漠的,但無論怎樣形容,我們必須稱它為藝術,壞藝術還是藝術,正如情緒還是情緒

“Art is not about itself but the attention we bring to it.” 
藝術並不是關乎自身,而是我們把它做成什麼。

“Do unto others as they wish, but with imagination.”
想做什麼都可以,但要充滿想像力。


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美籍法裔畫家、雕塑家、西洋棋玩家與作家。他來自一個熱愛文藝的家庭,一家人常常一起下棋、讀書、、玩音樂。七個子女中,四個是藝術家。他喜歡數學、,最愛下棋。杜尚的作品不多,也沒有特色 (見下圖)。36就放棄藝術創作,專心下棋他的「泉」終始是藝術史上一個無頭公案成功是偶然?是僥倖?是機智?卻輕易的為他注目。

達達
1916年10月6日,一群流亡在蘇黎的藝家與反戰人仕,在「伏爾泰酒店」成立一個對抗一戰的殘暴及荒謬的文藝運動社團,包括視覺藝術、美術設計、文學、詩歌、戲等。

他們有意在詞典中,無意的翻出無意義達達」意即玩具木馬 Hobbyhorse。達達」與荒謬」畫上等號。他們公開達達集會、達達遊行、辦達達雜誌、達達展覧、達達電影及上演達達舞台劇。他們以無聊對、以嘲諷殘暴。他們拒絕完美,因為他們的世界已不完美。

他們用現成品作藝術、用印刷品作剪貼,拍攝無厘頭的電影。他們愚弄藝術、篾視其嚴肅與壯麗,並稱之「反藝術」。一股壓惡戰爭的憤怒和失望、形成了新藝術風潮,瀰漫著歐美各
達達主義(1916-1922),反戰、反藝術、反傳統的價值觀,以一種反叛的角度來判斷所有事物 An artlessness in artfulness過自發性、否定性和荒謬性的表現擺脫荒謬的現實然而,謬的遊戲終要結束,諷刺的是「反藝術達達」思潮,卻促生了空虛「達達藝術」。戰後,流亡藝術家各自回國,「達達主義為「超現實主義」所替代。

這「達達無意義」的風潮,記載戰亂時代的反嘲,也撫慰了許多反戰人仕的哀傷達達藝術另類思潮,掀開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序幕。


畢卡索vs米羅 (2)

畢卡索米羅同是性情中人,在創作上卻是走著全然相反的路。

米羅活在自己的畫中,他很單純,生活有條有理。他把內心的意識,投射成符號:星、月光、圓點、眼睛人、小鳥、梯子,代表著他的宇宙天地。他用原色作不經意的在畫布上天馬行空,無拘束。他的吶喊,還是帶著詩意。他用零汚染的純真,呼喚著荒謬世界也可有美夢。他帶著凱旋回家,成為家鄉之光。
畢卡索很精靈,快、狠、準,知道自己要什麼。他的畫,是當下荒謬時代的寫照。他夢想做鬥牛士,最終卻成了一頭猛牛,在人生舞台上勇敢的奉獻了自己。猛牛一身功名,卻也傷痕累畢卡索用不同的藝術型式去表現他的牛(下圖),創意十足。他的許多作品,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卻又不得給這個天才按個讚!

兩人同行於20世紀藝壇中,同樣天賦奇才,多才多藝,熱中於繪畫、壁畫、版雕塑與陶器、表現出色。两人也沒有辜負上天賜予的長壽,一生努力不懈,成績斐然。

以下是位大師在1949畫的女人。
怎麼畫家都愛畫女人?是因為20世紀以前的畫家, 99%都是男人嗎?
印象派的雷諾瓦(1841-1919),愛畫女人。圖中美麗動人的女子,會是很多男仕的女神吧!
後印象派塞尚(1829-1906),畢卡索稱他為「現代繪畫之父」,愛畫他的夫人。一生窮困的他,可能請不起模特兒吧!
再來看看咱們的張大千,這位穿印度的女仕,好像沒能令人感動。

4/18/2019拙文「當畢卡索遇見張大千」有提過:「當時75歲的畢卡索(1881-1973)遇見了57歲的張大千(1899-1983),兩人一起進餐,一起逛花園,一起合照,互相交換作品 (下圖)及繪畫的理念。
兩位同是愛情不專的大師,我很難在張大千的畫中,看到他的真、他的情。我們國人的道德倫理包袱太沉重了,以至我們看不中的的真性情,更不㑹出現畢卡索的醜陋和米羅的

回來看米羅 56歲與畢卡索 68時所畫的女人,怎樣走了樣?兩位大師怕大家看不懂,標題上寫明是畫「女人。遺憾的是,米羅還是懷著一樣的情操,走不出他的夢畢卡索像走到歪理的盡頭,為創新而創新。然而,他們的真、他們的為藝術的奉獻,始終如一。20世紀,達主義(1914-1918)掀啓了「反戰、反傳統、反藝術」的運動,米羅畢卡索,都是箇中的表表者。他們的創意源源不絕,承先啓後,對後世的影響,功不可沒。

位20世紀師,看他們的畫,聽他們的故事,投入其中,去接受他們的善與惡、美與醜,進而啓發我們的像,釋放我們的憂傷。20世紀藝術變幻莫測,再容我慢慢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