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卡索遇見布拉克 - 冰火傳奇 I

1907布拉克 (1882-1963)初訪畢卡索(1881-1973)畫室時深為畢卡索的「亞維濃少女」感動。這兩位年齡相仿,志趣相投的畫家,從此成了好友。翌年,布拉克也作了一幅裸女,畫中有畢卡索的影子。

1907-1914年間,布拉克形容他倆如「用繩索連繫在一起的登山者」,形影相隨,並肩創作,挑戰未來
1910布拉克作了「拿著曼陀鈴的女子woman with a Mandolin」。隨後畢卡索也作了同名的畫。一先一後,畫風如此相近。題材來自當年在巴黎舉行法國畫家Camille Corot(1796 - 1875) 展中同名的作品,顯示了兩人對古典藝術的響往。他們體會到,這被描繪超乎美的女子,已為古典藝術畫下了句點。布拉克畢卡索「拿著曼陀鈴的女子」的作風與靈感,來自塞尚。

1907,塞尚逝世翌年,巴黎秋季沙龍為他辦了隆重的回顧展,反應熱烈,盛況空前。畫家終于吐氣揚眉,登入藝術殿堂,他的作品,終獲巴黎藝壇所肯定
塞尚以研習法律的嚴謹和有條有理的態度,專心研習繪畫。他重覆畫着家鄉的「聖維克多山」,共有六十多幅。塞尚不斷嘗試,如何把印象派的鬆散,變成结實,把印象中的「moment 刹那 」,變成永恒

I wanted to make out of Impressionism something solid and lasting like the art of the museums.
印象派藝得堅固而持久如博物館中的藝術一樣 節錄自拙文2/2/2018,點看全文。

Treat nature by the cylinder, the sphere, the cone, everything in proper perspective so that each side of an object or a plane is directed towards a central point. 
柱體、球體、圓錐處理大自然景色,並顯示各物體的最洽當角度,使物體的每一側、或它的向中心點。

I have not tried to reproduce nature: I have represented it.
沒有試圖複製大自然,我表了大自然。

塞尚用他的畫,說清楚了他發明 : 把聖維克多山」重新組織,棄實從棄繁從簡,棄單點透視成多點透視棄用眼睛判斷而從腦筋分析。他主宰了大自然,他畫的他的「聖維克多山」

塞尚了當時家的眼界,帶來換然一新的想法。知名家如馬諦斯及畢卡索等,他為現代繪畫之父。

布拉克與畢卡索同去看了塞尚的回顧展,深受,兩人畫了以下的畫。大自然的景色,被簡化為了幾何圖形,細節如樹枝、樹葉都被忽略了。構圖不談透視,而由色塊的堆疊來顯示深度。大自然的色調仍在,卻是隨作者的想法支配著,看起來還是風景畫,卻很「塞尚」啊

布拉克高大、安靜。年輕時隨父親,從事室內裝飾。他一生忠於他藝術,忠於妻子,是個有原則、守規矩的法國人畢卡索矮小、精靈,天才橫溢,是個善變而自負的西班牙人。兩種極端的個性,恰似冰與火相遇。然而,他們珍惜彼此的友情,在藝術創作上互助、互補,也互相較勁。他們結合共創的力量,為史上罕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