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加冕禮 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 1807
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 Louis David 1748 - 1825
油畫 621 x 979 cm
羅浮宮藏
畫寛9米、高6米,共畫了150多個人物,盛裝登場,參加35歲的拿破崙為約瑟芬皇后加冕大典。原本教皇為皇帝加冕 的主題 被刪改了,因為 教皇為帝后傅油祝聖後, 拿破崙就取了 王 冠, 為自己戴上 ,再為皇后加冕,此舉 表明他是君權神授之王, 不受羅馬教廷的管制 。 典禮在巴黎聖母院舉行,挑高的教堂中,光綫聚集在皇室與大臣們,清晰得可以一一辨識。焦點人物,皇帝及皇后,聖潔溫良,神情自若; 教皇愁困 的 坐著 ,做了降福的手勢;右邊的公主們表示了愛慕之情, 其餘人物表情肅然。二 樓觀禮臺原本缺席 的 皇母,事後奉王命增添入畫。此外,畫家也 畫了自己,在 三 樓包廂為 盛典作見証。
180 5的大 典 ,皇帝委託大衛製作。大衛戴着一個學生,於1808年完成。1810 在沙龍展後,1819入皇家博物館,1889入羅浮宮。畫中皇帝與皇后,五年後離婚。 十 年後, 敗北 的 皇帝及 大衛 被放逐。物 是 人 非,留下 這幅歷史見証畫,揚溢著英雄式的新古典風,卻永存不朽。
路易.大衛 :活躍於法國大革命前後,新古典主義之代表人物/生於巴黎,16歲跟隨古典畫派老師學畫/26歲獲羅馬大獎/41歲參與法國大革命,繪制革命畫, 反對腐敗王朝/革命失敗,被關進監獄,痛定思痛,從新出發/49歲知遇於拿破崙, 拿破崙 即位後被任命為首席宮廷畫師/67 歲, 受拿破崙敗北牽連,逃亡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77歲客死異鄉。 在繪畫 構思的過程中,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比構思本身更重要。
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18世紀,龐貝古城的重新發掘和出土,引發一股 崇尚 希臘和 羅馬 古文明的熱潮 ,應 用古典元素 ,賦與新 時代 的 意義。 復 古 運動自 羅馬 迅速擴展全歐洲, 影響建築、藝術、音樂 、 文學 、 戲劇 、 服飾、傢具、擺飾等。 新古典主義藝術:
1 . 追求: 脫去洛可可的浮華,尋找古 文明 的 理性 、 簡樸 、 明晰 和永恒的價值 。
2 . 特徵: 均衡的構圖, 聚光 的氛圍, 光滑 的筆觸 ,簡樸 的色調 ,清晰的造型,细緻的描寫,完美的要求。
3 . 風格 : 以文藝復興前輩為師,卻比前輩更強調 理性 和 秩序的控制 。
4 . 題材 : 取材自 古文明, 歌 頌 英雄 、宣揚正義與完美, 以教育民眾。
5 . 典型作品: 大衛39歲名作 〈蘇格拉底之死〉 ,燃點了法國大革命。
大衛 (1748-1828) & 拿破崙 (1769-1821)
兩個狂熱 的 古文明仰慕者, 積極 以古典的正直精神, 來說服 人們認同拿破崙稱帝的正當性。 大衛用新古典藝術成功地建立了拿破崙 新英雄的型象。
為追求完美,大衛把拿破崙畫成英勇少年 , 一手執馬鞭,一手指向前方, 騎着 前蹄站立的俊馬, 神奇的 飛越山領中, 妄自尊大,不可一世。 這幅畫,道出了兩個人的野心,追求完美卻不切實的夢,預告了拿破崙日後的敗北,兩人同受流放的命運。
大衛 vs 安格爾
兩人相差32歳。安格爾是大衛的學生, 擅長畫人物及肖像 畫。師生皆功力深厚,讓我們來比一比他們所作的〈拿破崙像〉 。
安格爾的〈皇座上的拿破崙〉,在安靜中,少了老師〈拿破崙横越阿爾卑斯山〉的激情,也同樣的有着了不得的氣焰迫人。他畫出了高貴、神聖不可侵犯的君王。新古典主義,在兩人的帶動下,形成一股強勢,在畫壇遙遙領先,成為當下的正統藝術。然而, 理想化的完美主義,終淪為形式美而失真。 VIDEO
請點看大衛 名作選 。